NO.6学业会考将成为改革“切入点”
对于许多校长和一线老师质疑“学业水平测试”会增加学生负担的看法,省教育厅明确表示,“学业水平测试”必须考,而且成绩将记入学生的电子学籍档案提供给高校作为参考依据,今后将逐步成为推进高校选拔录取方式改革的“切入点”,也是打破一考定终身的关键。今后,对于想考重点大学的考生来说,比较好的会考等级无疑对升学有帮助;而对于只想就读高职高专院校的考生来说,只需通过“综合素质评价+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学校自主测试”的模式就可以被录取。
目前福建省仍然实行文理科反向会考,究竟何时推行全科会考?省教育厅表示,为了减轻学生负担,福建省将在教育部正式文件出台后,从当年的高中起始年级进行衔接。
记者手记
新高考让改革者受益
从2006年福建省启动高中新课改以来,省里每年都会举行一次有关课改的研讨会,今年的主题略有调整,加上了“首届高三毕业班工作会议”这几个字,据说不少校长就是冲着这几个字来参会的。因为高三毕业班让人联想到高考,以及与此相关的“高考分数=升学率=教育质量”这种早已固化在人们观念中、行为上的刚性制度。
两年前推行新课改时,教育厅负责人表态:新高考将让改革者受益!在这次短短一天半的会议中,有关负责人再次表态,明年的新高考方案将兑现当初的承诺。这不由得让人思考:课程改革表面上是课程、教材、教法的改革,但深层次上是对教育制度的一次前所未有的冲击。教育的制度化尽管标志着教育发展的成熟,但同时带来标准化的负面效应。而这种负面效应对于起步不久的课改,对于老师们日益迸发的、超越常规的创造,无疑是一种束缚。因为他们很可能挣脱了旧的镣铐,又戴上了新的枷锁,这样又如何自由地舞蹈?
因此,必须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制度需要创新,也必须创新,其中招生制度改革首当其冲,否则就无法进入实质性的课程改革。近几年的招生制度改革,就是在课改冲击下渐变的结果。比如:中考命题权下放地方、学分制管理、重点高校运用5%的“自主招生权”选择理想的学生等等。今后还将把综合素质评价、学业会考与院校招生录取挂钩……这些都将成为我国在招生制度中的标志性改革。
这些发人深省的变化带给我们一个强烈的信号:包括考试在内的评价,无论是在主体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在向多元、综合、弹性的方向迈进。谁对于这一信号敏感,谁就有可能抓住机遇,创造领先。对于学生,就是摆脱“一考定终身”,拥有更多的选择和自主,获得发展个性和创造力的权利;对于教师,就是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思想,让教师的职业生命张扬;对于学校,就是在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中实现学校的发展,赢得社会的认同和尊重。
2009年,让改革者受益!我们拭目以待。(记者 叶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