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智伟业策划专家
品牌策划管理专家
闽南企业管理网
闽南企业管理网
 品牌总网 >> 品牌时尚 >> 品牌汽车 >> [专题]行业研究

本土品牌汽车要走高端,加大自我创新看清国情最要紧


[ 李村等 新快报    更新时间:2008/7/23  ]    ★★★


    中国产业快速发展的理由同样也是其产业急刹车的原因。中国民族汽车厂商大规模生产乘用车是在2000年左右,之所以能在五六年间发展到了有实力争夺中国市场霸主的地位,是因为充分利用了垂直分裂的结构。这从汽车的关键零部件———发动机的采购方法上可见一斑。根据丸川的调查,现在中国共有131家汽车厂商,其中民族汽车厂商为100家,这100家企业中像日本和欧美那样只从本公司或本集团内部购买发动机的仅有7家。35家从公司内外两方进行采购,58家只从集团外部采购。

  不只是发动机,中国民族厂商还利用外国的设计公司和服务,以及通过利用外资汽车厂商为实现零部件本地化而在中国构筑零部件产业,实现了拼凑式的快速发展。丸川解释说:“外资汽车厂商在中国政府的压力下推进了零部件本地化。也就是说外资汽车厂商耕耘土壤,播种了树木。于是乎外资耕耘的土壤中长出了蘑菇。这就是中国的民族汽车厂商。”

  大量采用大型外资零件厂商的模块也是中国民族汽车厂商的特点之一。丸川在走访驾驶室模块厂商延锋百利得时获悉,该公司虽然也向德国和美国汽车厂商供应模块,但大多是单纯的组装分包。而中国的民族汽车厂商却是包括设计在内全部外包,因此业务收入更加丰厚。

  但是,此次中国产业面临的“转折”意味着全部依赖外部、过度发展的后果是基本品质的“虚弱”。之前陷入“碰撞门”的华晨也是完全依靠外部:发动机从三菱汽车的中国法人公司———沈阳三菱购买;底盘调整交由保时捷负责;生产线设计承包给德国Shenck。正因为完全依赖外部,中国民族汽车厂商缺少了汽车制造中重要的要素之一———车体设计技术。中国的民族汽车厂商放弃了自行开展碰撞试验、将试验结果反馈到设计之中、再对设计进行修改这一连串理所当然的作业过程。

  到了今天,中国的民族汽车厂商才终于意识到了车体设计能力等只靠买是买不到的。而且向外资厂商购买基础零部件、设计及制造服务只是让外资厂商赚钱,民族汽车厂商无法赚取利润,民族汽车厂商也开始出现不满。因此,丸川认为,中国的民族汽车厂商正在对过度的垂直分裂进行反省,逐渐开始强化垂直统合。

  丸川表示,中国民族汽车厂商能否在需要长期积累的车体设计、发动机、变速器等汽车核心技术上掌握住要领还是个疑问。其中的一个不定因素是人才的高流动性。在手机等其他产品领域往往会出现状态很好的公司竞争力一落千丈的现象。原因是开发团队被其他公司整体挖走。在汽车领域,即使今后民族汽车厂商成功完成技术升级,开发团队仍然有可能在某个阶段集体消失。因此,丸川认为,虽然中国的民族汽车厂商有发展垂直统合的意愿,但“垂直分裂”这种依赖外部资源的体制还将延续相当一段时间。

  在丸川看来,“垂直分裂”的结果一方面让中国民族汽车厂商迅速上位,但也为今后受制于外资品牌埋下隐患。而近期双环CEO、长城精灵等中国国产汽车在海外遭到当地法院的侵权判决,这是一味模仿带来的苦果,也正是丸川所说的“垂直分裂”下的后遗症。

  不能只瞄准“有钱人”

  中国应开发符合国情的车

  丸川在一本书中提到:在全球汽车产业中,出现了模块化、超越公司范围的底盘和发动机通用化等向垂直分裂发展的动向。这些尝试的目的是通过通用化,降低“基础部分”的开发费用,同时丰富车型。

  今后,如果出现向混合动力车和燃料电池车的过渡,那么基础部分的开发费用将更加庞大,甚至有预测认为,只有之前拥有自行开发此类新技术能力的厂商才能生存下去。但是,创造畅销汽车的能力和开发核心技术的能力并不一定一致。因此,成品竞争力高的厂商向拥有技术能力的厂商购买基础零部件的这种“垂直分裂”结构有可能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一个潮流。也就是说,世界可能会向中国汽车产业中的“落后”部分靠拢,向自主品牌的“垂直分裂”发展模式靠拢。那么中国民族汽车产业的开放式“垂直分裂”将会孕育出什么呢?这个答案恐怕还要等时间来赋予。

  丸川对于中国汽车业,还提出了这样一个发人深省的观点:中国民族汽车厂商应该开发外资汽车厂商不制造或是还未制造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汽车。丸川表示,在中国的农村,因使用农用三轮和拖拉机运送人员而发生的事故频繁,仅今年1-5月,死亡人数就达1877人。为此,政府发出了禁止将农用车辆用于运送人员的通知,但是因为没有替代交通工具,通知不太可能得到遵守。

  中国民族汽车厂商倾向于面向高收入阶层,开发仿造欧美和日本高级车的大排量车型,但他们还应开发满足农村运输需求的汽车。另外,丸川还认为,中国汽车市场是“畸形”的。因此,外资汽车厂商也应积极参与制造符合中国国情的汽车,而不是采取深挖畸形市场的战略。

  印度塔塔汽车(Tata Motors)因发布28万日元汽车“nano”而备受关注,该公司会长兼首席执行官Ratan Tata表示,开发“nano”的目的是使印度的一般民众不再面临一家四口骑一辆摩托车的危险情况,因而深得人心。在丸川看来,这种深度挖掘消费者需求的汽车制造策略才是中国民族汽车厂商需要关注的。

  丸川提出,汽车厂商都需要思考汽车开发的“动机”。怎样才能满足包括穷人在内的各种用户的需求,使其与自身业务协同发展呢?全球的汽车产业也许正面临着这样的转折问题。而对于中国民族汽车厂商来说,学会如何真正挖掘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汽车,而不只是跟在外资品牌屁股后亦步亦趋,这样才是中国汽车工业独立和成熟的标志。 (记者 李村 实习生 罗霜)

 

 

品牌策划

 

http://www.ppzw.com/hyxx/

上一页  1 2 3 

上一篇 上一篇文章: 新嘉年华11月上市,量产车图
下一篇 下一篇文章: 一千公里的非凡体验
发表评论】【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品牌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本网站(www.ppzw.com)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软件、程序、以及网页版式设计等均在网上搜集。 访问者可将本网站提供的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除此以外,将本网站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 本网站内容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网站刊登内容,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
※ 联系方式:品牌总网管理客户服务部 电话:0595-22501825
 图片资讯
1 2 3
财智品牌营销全攻略 品牌系统化与营销落地化
 社会动态
 视频推荐
 商机在线
 分类信息
 图片新闻频道
 招商加盟
 

版权所有: 品牌总网   闽ICP备16034782号-1 本网站法律顾问:郑明汉 律师

Copyright © PPZW.COM 2002-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在线客服: 在线咨询QQ:383485670 加盟商在线QQ:

Email:qy@PPzw.com

闽公网安备 350521020002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