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我国建筑界的权威刊物《建筑师》发表了这篇论文,引起了国内外专家的关注。黄汉民首先证明不仅客家人住土楼,闽南人也住土楼,他还对世人最感兴趣的圆楼成因提出了独特见解。
这篇论文发表后的第二年,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建筑系的专家对此十分感兴趣,于是组团来福建,并实地考察黄汉民在论文中提到的几幢典型土楼。日本国内随后掀起研究土楼热。
1987年,黄汉民赴美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当他介绍福建土楼的圆形住宅为世界独一无二时,与会代表十分感兴趣。独一性,注定它的知名度。
黄汉民对土楼的独特见解,引起了台湾媒体的关注,1989年台湾《联合报》在介绍论文作者时,称黄汉民为“福建研究土楼的先驱人物”。
上世纪90年代初外国对福建土楼了解得越来越多。意大利第二罗马大学一位教授只看到中国邮票中“福建圆楼”,就只身一人飞抵福建,搭乘一辆旧车站了7个小时,才到永定,并将自己所看到的神奇建筑,向意大利人广为介绍。
提出土楼“申遗”第一人胡大新:整治土楼曾经很难
“上午6点多收到省文物局局长郑国珍从加拿大魁北克发来的短信,我悬着的一颗心可落下去了!”永定县博物馆馆长胡大新告诉记者,凌晨1点醒来一次,看到手机上没有短信就睡不着了,他一直担心土楼没有通过。昨晨5点多收到短信后,他大松一口气。
谈到福建土楼10年“申遗”路,胡大新被大伙称为“第一人”,是他第一个提出土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他向记者追忆起10年前的场景。
“心里一震”改写历史
1998年3月,他来到福州参加业务培训,当时正在申报福建首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在和省文物局的人聊天时,得知武夷山正在申报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当时心里一震”,作为土生土长的土楼人,他觉得土楼符合申报条件,回去怎么也要试试。
回到永定后,他马上向县领导建议并获认同,随后成立了申报机构。县里立刻达成共识:永定土楼申报“世遗”就从申报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开始。从这开始,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工作为今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奠定基础。1999年,永定县湖坑镇的洪坑村内建于明清年代的洪坑土楼群,被评上省级历史文化名镇。“这让我们第一次感到土楼的价值被认可。”胡大新说。
说起“申遗”中最难的事,胡大新说起了几年前环境整治时,被一些村民不理解,甚至被人恐吓的事情。
洪坑土楼被评为历史文化名镇之后,来旅游的人多了。不少村民家赚了钱,在村里显著位置盖了现代化的小楼。在环境整治时,要拆除周围一些不协调建筑,胡大新经常接到恐吓电话,有好几次还差点被群众拉下车围攻。
可喜的是,村民也从环境整治中尝到甜头,渐渐自发加入保护队伍。从20多年前大家对土楼的习以为常,转变为认识到土楼的独特价值。
昨日,是胡大新繁忙的一天,很多人都打电话问他心情如何。可他告诉记者,“说实话,一点都不轻松,心里沉甸甸的,任重道远啊!”
他说,10年“申遗”成功了,可这才是一个开始。今后的保护、管理将是每一个土楼人要认真面对的。他说,自己快要退休了,可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他会继续20多年的土楼研究,另一方面,也会在土楼保护和旅游之间寻求平衡点,提出更多尖锐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