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十大鞋王,6家在温州,因此温州的鞋企称得上中国鞋业的风向标。前不久,蟋蟀王等7个温州品牌的鞋子悄然撤出武汉市场,因为几乎同时行动,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成本增加15%~20%
温州鞋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负责人向记者表示:目前鞋业市场可谓内忧外患,既有人民币升值、环境要求提高、生产成本日益上涨等多重因素的挤迫,又有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工人的成本成为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粗略估计,企业成本估计要增加15%~20%。”
而同其他传统加工类产品相似,我国制鞋业仍处在产业链的末端,我国对国际市场鞋类分销的中间环节还缺少控制能力,对零售环节的网络建立还处在初始阶段。如果内地企业再一味地重复高投入、高风险、低收入的简单粗放式劳作,可能倒闭的企业还将更多。
以质取胜造品牌
有关中国鞋类产品产量已达100亿双的新闻一度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中国皮革协会制鞋办公室主任卫亚非却冷静地表示:“过大的产量对中国市场乃至世界市场都是压力,过大的产量使制鞋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探索行业发展新模式变得更为紧迫,这也是未来几年内制鞋业走名牌发展之路,进一步做强的关键。”对于贴牌生产的OEM来说,或许真的到了考虑创建自己品牌的严峻时刻。
鞋子虽然是配件,却要融合不少高科技:以女鞋为例,不仅少女的脚型与少妇的脚型有很大的不同,甚至同胞姊妹的脚型也各有不同。一双鞋如果真的拆分出来,由250个小零件组成,可谓是“精密产品”。
记者在嘉兴宜泰鞋业生产线上了解到:该企业5000名工人一天的产量在1万双左右,打高质量牌是宜泰一贯的坚持;而其在1994年建厂时购入一套价值五十万美金、拥有庞大的数据库的电脑设计系统,在当时世界上仅有Prada、Ferrag-amo两大品牌启用;流水线上的技工向记者表示,与大量专事生产贴牌的OEM采取几千人生产同一款鞋不同,制作FED品牌的员工几乎每天做的都是不同的款式,这也保证了鞋款样式的丰富;宜泰自创品牌FED、B.SILLY,又分别于2001年、2006年获日本新荣公司授权中国 总 代 理 “PURA BIANCA”、“RIZ”两大女鞋品牌,并形成设计、制造、营销、售后服务一条龙,形成完整的链条。
经营者须更敏锐
在这种前有“升值虎”、后有“成本狼”的生存环境下,对企业经营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杨景铭认为,首先经营者要有专业素养,其次对外围宏观环境、国际经济因素的影响也应当具备相当的敏感度。有时危机状况还未发生,但必须提前做出反应。
内地企业出口成本上升,中国的劳动力也不再是“最廉价”的,东南亚一些国家的人均收入要远低于我国。也就是看准了这一趋势,宜泰早在两年前就把用于出口工厂转移至东南亚国家,目前宜泰国内的两家企业只负责内销渠道;而当年建厂选址嘉兴,是因为嘉兴文化水平高、生活习惯纯朴,并且毗邻上海;从外销观点看,杨景铭告诉记者:“我们也是受到外国客户高度信任的企业,我们脚步往嘉兴移,他们也会支持跟随。”
国际竞争是很现实的,资金总是流向利益最大的地方。鞋业经营者除了有专业素养,还要有敏锐的市场嗅觉。为内地鞋企作了个好榜样的杨景铭经常这样鼓励自己:“遇到瓶颈时,可能就是离成功最近的时候。”
http://www.ppzw.com/spzs/default.asp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