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企业转移:
企业主体还是留在珠三角
记:有没有考虑过把一部分低端的加工环节转移出去,降低企业的成本?
庄:在产业转移上,我们也开始有所规划了,譬如把一部分利润相对低的产能转到了山东日照去了,但是最赚钱的部分譬如订做部分还留在东莞。山东现在的土地、电力供应和劳动力都相对充裕,而且那边还给我们提供了林地,可以种树,这可以从长远上解决我们原材料供应的问题。我们现在在这里用电,是停三供四。
但在东莞本地,我们去年也进行了增资扩产,这里的政府开明,而且现在我们企业高端的制造部分,也只有在这里才可以做到。
尤:我还没有想到要把企业往东西两翼和山区转移,甚至也没有想过往大陆其他地方转。办一家企业,除了土地、厂房等一次性投入外,企业水、电、工资等刚性成本还是差不多的。现在说山区劳动力充裕,其实招工也有困难,很多地方现在都是空巢。
说实话,我也去过很多地方考察,也有客商提出让我们到越南去设厂,我想如果大家都想着到越南去,那么个小地方用不了几年就该缺工了,所以目前不考虑。下一步,我们有可能到墨西哥去设厂,不过那是为了开拓全球性的生产基地。
专家观点
腾笼换鸟可以但要小心引不来更大的鸟
广东社科院研究员丁力前不久刚对珠三角的外向型企业进行过专题调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先表明自己的态度:“我看到前几天林毅夫在深圳有一个演讲,认为中国还是应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很同意这个观点。”
以他自己近期的调研为基础,以记者近期在珠三角的调查为契入点,丁力对外向型企业很多热点话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珠三角比较优势不能未老先衰,否则是一大灾难
丁力认为,广东的外向型企业,无论是外资还是民营,技术含量都是比较低的,这些企业随着成本提高,竞争力逐渐下降,极有可能影响生存发展。
下一步怎么办。现在珠三角的制造企业成本增长过快,但珠三角的比较优势不能未老先衰,我们要对珠三角的优势倍加珍惜。珠三角的比较优势消失后,对广东是一大灾难。如何保持优势则要靠创新。
个人认为,珠三角现在的发展还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哪怕是我们认为的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含量也不高,产业集中度也不强。
以产业来判断企业的优劣,这个定位粗了一点
如何判断一个企业是否是先进产业还是落后产业?丁力表示,以产业来判断,这个定位粗了一点,判断一个企业是不是优势企业,他认为应该以企业是不是污染型企业,是不是高能耗企业,产业的配套能力强不强,研发投入的比重,工业增加值率高不高等作为判断。要把符合这些条件的企业想办法留下,但不可能把劳动密集型企业都移走,对劳动密集型企业要想办法发展。
他并不认为IT行业就比服装家具高档得多,事实上有些行业虽然也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内,但只要把技术、市场做大,销售做强,同样还是很有前景的。
顺应产业转移规律找准产业升级方向
丁力表示,腾笼换鸟,是一个好的思路和决策方向,但也要小心:笼子腾空后有没有更大的鸟飞进来。
他认为,全球的产业转移有一个规律,先是承接了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企业,接下来是IT、重化行业,这些产业承接的基本上是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的产业资本。再往上游,就是新材料、生物、化学工程,事实上这些行业西方也在研发和产业化过程中,不可能全部转移过来。所以对引进的产业,要有一个清醒的判断和认识,不可能引进的都是先进的高端的产业。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广东在全球分工中,靠比较优势形成的加工贸易产业,吸收的总量比较大,但局部地区过度工业化,应该适当作一些调整。譬如有些地区人口非常拥挤,东莞有些镇村,本地人口和外来人口的比例为1:10,这不是可持续发展的状态,适当进行调整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