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信银行、民生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等售出的部分银行理财产品出现零收益甚至负收益。记者在济南、银川等地采访发现,购买这些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大都缺乏金融知识,投资受损后纷纷对银行理财产品营销中片面夸大收益、缩小风险提示提出了质疑。
“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银行作为理财产品的运营方,在进行产品营销的过程中,除了向客户提示产品潜在高收益的同时,也应详尽地向客户提示潜在风险。而近年来的银行理财产品营销,渲染预期收益多,风险提示则轻描淡写甚至略过不提。许多投资者是在对银行理财产品“只知其利、不知其弊”的情况下盲目投入的,一旦亏损就会有掉入“陷阱”的感觉。
事实上,目前大多数银行理财产品的设计十分复杂,别说普通客户,就连银行的员工如果不经过培训也很难将理财产品解释清楚。老百姓之所以选择银行进行“财富管理”,很大程度缘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对银行的高度信任。
信誉是立业之本,对银行业尤其重要。无论是历史上有名的钱庄票号,还是现代银行,无不以诚信为第一行为准则。银行在理财产品营销中如果重收益诱导、轻风险提示,必定损害自己的信誉,影响长远发展。
从最早的“增存揽储”,到如今的“财富管理”,我国银行业发展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对一些商业银行在理财产品宣传中夸大收益、缩小风险提示的现象,监管层应该予以警戒;银行也应着眼长远,诚信经营。
新华网
1000元仅赚1.27元银行打新股产品逼近零收益
1000元打新赚1.27元
一损皆损。
3月11日,招商银行(600036.SH)公布“金葵花”新股集合号之中国铁建新股申购理财计划(产品编号:8203)收益情况。
由于中国铁建首日涨幅仅为28.19%,中签率只有0.64%,受此影响,从该产品2月26日成立至3月10日到期,客户的实际收益率只有0.127%[每单位产品(1000元/单位)剩余本金为6.41元,收益为1.27元],低于银行存款的利率水平。目前,银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4.14%,折算成半个月,利息收入也在0.16%左右。
大盘股一向是打新股理财产品收益的主要贡献者。
统计数据显示,去年1月至11月,中国石油(601857.SH)、中国人寿(601628.SH)等14只大盘新股的平均申购收益率达1.00%,中国石油上市首日的涨幅更是达163.23%,由此创造3.16%的大盘新股申购最高收益率。
但进入12月后,大盘新股的平均申购收益率直线下降,中国中铁(601390。SH)、中海集运、国投新集(601918。SH)和中国太保4家的平均水平只有0.44%。2008年,首只大盘新股中煤能源的申购收益率仅0.23%,3月10日,中国铁建上市的申购收益率只有0.18%,创2007年以来新发大盘股的新低。
招行的上述产品仅仅是银行打新理财产品的一个代表。
4月1日,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发布银行理财产品3月份报告,对当月38家商业银行(包括31家中资行和7家外资行)发行的329款银行理财产品统计后发现,3月全国市场新股申购类理财产品市场份额急剧萎缩,发行数量仅23款;而1月份,此类产品发行数达40款,创下历史新高,2月份此类产品也达35款。
报告显示,2008年已到期的新股申购类理财产品的收益呈逐月下降趋势:1月、2月、3月份平均年收益率分别为17.15%、12.62%、12.21%。
相比2007年,这一平均年收益率高达18.5%,远高于其他类型的银行理财产品。去年,新股发行数量和募集资金也都达到历史最高峰,全年共发行121只,募集资金4473亿元人民币。
打新“结构性”转型
“2008年,打新股产品的收益率绝对会下降。”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研究员李要深预测。
“关键因素不是新股发行的多少,而是其在二级市场如何表现。一级市场申购后,其在二级市场卖出的价位能否产生较大价差,这考验的是资金的运用能力;此外,虽然一旦中签会有较大收益率,但中签资金仅占总量资金的很小一部分,平摊下来的收益微乎其微。”李要深说。
此外,“破发”成为2008年出现的新局面,这意味着参与新股网下配售的部分资金面临无功而返的风险。
目前,银行打新股理财产品一般有两种类型,一是参加网上申购,中签的新股在上市当日即可出售;还有一类是网上、网下同时申购,中签新股资金需要冻结3个月之后才能上市流通。两者相比,虽然网下申购的中签比例比前者较高,但在破发压力下,后者显然风险更大。
面对收益下滑,银行打新理财产品也在调整,专项打新产品逐渐让位于结构型打新理财产品。后者的投资范围较宽,资金除了打新股,还可以投资基金、信托产品、债券等,以提高产品收益率。但银行在信息披露上的暧昧态度,也遭到业内的质疑。
http://www.ppzw.com/show_company_news.asp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