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美国经济进入长时间的衰退,那么中国经济所面临的也不会是一场短期“战役”。
当前,中国的宏观经济走势已不仅仅是中国“自身”问题。国际因素的影响,尤其是美国经济的衰退,对中国经济增长联动的探究已经成为当下宏观学界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美国次贷危机的发展似乎仍没有“见底”,不久前的全国“两会”上,细心者也发现中国最高决策层开始多次表示,外部风险在不断增加,这给中国的宏观调控政策,尤其是短期政策实施形成了压力。温家宝在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称,“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因此必须“审时度势,从实际出发,及时灵活地采取相应政策”。
中国的宏观调控政策由此将更加“灵活”、“机变”,官方与学界已密切关注来自大洋彼岸的情况,以“相机抉择”。美国能源部情报局3月11日曾表示,2008年上半年美国经济将收缩,这是政府指出经济衰退的第一份官方预测报告。
来自美国的这份预测报告中称:“今年上半年,美国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将略有下降,2008年总的增长速度为1.3%,是自2001年以来增长率最低的一年。”能源部情报局经济学家纳西尔·希尔吉说,按年率计算,今年第一季度经济将收缩0.5%,第二季度将收缩0.7%。
此前,大多数美国经济学家都发表观点认为,美国经济衰退已是事实,他们认为连续两个季度的经济收缩就是衰退。
如果美国经济进入长时间的衰退,那么中国经济所面临的也不会是一场短期“战役”。美国经济放缓对中国的影响短期内不会“明朗”,中国出口的削弱、“后次贷”时期美国持续减息的货币政策将牵制人民币升值空间,这些都有待观察。
昨天,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8年会”上,围绕上述话题,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及诺贝尔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与摩根士丹利(亚洲)董事长史蒂芬·罗奇对此都发表了观点。
“美国经济问题是当前世界经济的根源问题,全球都在受此影响。”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表示。他和罗奇都认为,全球其他经济体要与美国的衰退之间“脱钩”,似乎非常困难。罗奇尤其指出,美国的危机目前看似乎只是“开始”,严重性超出此前预期,中国难以“免疫”。但来自中国的两位演讲者的观点都比较乐观,对中国应对“风险”作了比较平衡的估计,他们指出美国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有限,中国会采取不单一针对美国、多元化的贸易政策以及深化体制改革、提高自身经济增长质量,推高内需来应对“外部”冲击。
樊纲:货币政策要满足经济增长需要
美国次贷危机会从两个渠道影响中国:第一个渠道是贸易,第二个渠道是资金
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樊纲认为,当前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由于石油等国际因素导致的输入型通胀,在治理通货膨胀的同时必须要注意到通货膨胀导致交易货币需求增加,货币政策必须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
次贷危机非出口下滑主因
樊纲表示,美国次贷危机和世界金融市场动荡对中国影响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它不是一个单一的问题。
美国次贷危机会从两个渠道影响中国:第一个渠道是贸易。“美国是中国一个重要的贸易市场,美国经济下降特别是消费如果下滑的话,对中国的出口显然会有影响。最近已经出现了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增长速度大幅度下滑。但是,这种下滑在一定意义上是过去几年一系列的政策调整的结果。”
樊纲说,过去的政策如货币升值、出口退税减少等,都是为了达到减少贸易顺差的效果,尤其是减少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但是贸易顺差的减少主要是政策造成的影响,而不是美国的次贷危机造成的影响。
而且,对美国的出口在中国贸易中的比重现在已经降到20%以下,而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出口,包括对欧盟地区的出口都在增长,原因是美元快速贬值导致了盯住美元的人民币对欧元反倒在一定时期出现了贬值的趋势。
此外,已经成为中国最主要出口市场之一的亚太地区的出口也在增长,“而亚太地区的经济总体来说,还是处在健康增长的过程当中。”樊纲表示。
中国对石油输出国组织包括海湾国家和俄罗斯的出口仍也在大规模地增长。因此,樊纲认为,只要这些国家的经济仍然保持基本的稳定,美国次贷危机从贸易渠道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