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智伟业策划专家
品牌策划管理专家
闽南企业管理网
闽南企业管理网
 品牌总网 >> 新闻中心 >> 品牌聚焦

长虹集团卷入LG商业间谍案,揭专利渠道之谜


[  21世纪经济报道    更新时间:2008/3/12  ]    ★★★

    当时,三星等企业希望韩国政府能拒绝这起并购,尽管最终未能奏效,但韩国等离子企业却开始对长虹保持起了极强的戒备心理。

    虹欧有关人士告诉记者,虹欧项目去年奠基时,LG、三星等企业曾前来“祝贺”,三星SDI的社长金淳泽甚至曾到访长虹探讨等离子的技术合作,但是韩国企业提出的技术转让代价却很高,而长虹的技术人员要到LG、三星的等离子工厂参观都是被拒绝。

    该人士表示,2007年以来,等离子屏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在液晶快速增长的压力下,等离子的增长陷入停滞状态,在此情况下,长虹加入等离子振奋了整个阵营,所以这些企业表面上表示欢迎,但从内心深处却是恐惧,因此对长虹的技术需求都在故意抬高价码。

    记者了解到,松下、LG虽然都分别将自己的103英寸、32英寸等离子屏向长虹优先出售,松下甚至曾派技术员工对长虹进行所谓的援助,但是长虹等离子的核心技术还是要通过其他渠道来解决。

    今年1月19号,长虹集团副总裁巫英坚曾向记者表示,长虹等离子的技术要走“引进、消化、创新”的路,并称虹欧等离子在“八面取”、高清等离子等领域都有了初步的技术,而且具备了建设等离子整条生产线的完整技术。

    然而,对这些技术的来源,长虹方面并没有明确告诉外界,消息人士告诉记者,“欧丽安原有的技术很难大规模量产,长虹很多等离子技术是通过其他渠道获得的。”

    事实上,2006年以来,三星、松下、LG、日立等等离子巨头之间的专利纠纷已有10多起,长虹加入这一阵营后也无法摆脱其中的专利纠纷,对只拥有300多项专利的长虹而言,要想实现专利互换难度不小。

    韩国严控“技术外流”

    记者获悉,这次的泄密案并无法阻止住虹欧生产线的推进,目前虹欧等离子设备已进入设备安装阶段,其首片等离子屏有望在奥运前夕下线。然而,中韩之间的高新技术纠纷才刚刚开始。

    2006年9月,三星经济研究所发布了《威胁韩国IT技术的中国》报告,其中引用韩国信息通信部的调查数据说,截至2006年8月底,中韩两国IT技术水平差距已由2003年的2.6年缩短至1.7年,同时韩国对中国的半导体产业出口增长率由2005年的117%骤降为2006年的4.5%,这中间,中国企业通过并购等方式进行的技术转移是关键。

    在韩国拥有绝对优势的液晶屏、等离子屏等核心部件领域,韩国对中国企业的戒备心理很强,三星经济研究所甚至提议,韩国有必要出台相关法律,阻止与韩国国家安全有直接关系的核心企业向海外出售,这最终导致了海尔集团收购大宇电子的请求被拒绝。

    这些提议得到了韩国政府的同意,据韩国情报通信部向韩国国会提交的一份材料显示,2003年至2006年,韩国共发现并阻止了72起技术外流事件,涉及金额达938万美元,包括手机、半导体等韩国具有竞争力的领域。

    更为严重的是,韩国企业在对现职和退职技术人员进行教育的基础上,还要求现职技术人员与企业签订具有合同性质的“保证书”,一旦外泄产业技术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和经济责任。

    与此同时,韩国政府也采取了法律和制度性的防范措施,通过了十多项有关防止产业技术外流的法律和行业性法规,其中包括2007年3月生效的《防止产业技术外流及保护产业技术法》,韩国国家情报院还为此成立了“产业间谍”举报中心。

    有业内人士称,中国企业的一些做法也加速了韩国的技术封锁,如京东方在收购韩国液晶屏企业BOEHydis后,京东方获得了液晶屏生产的核心技术,BOEHydis却陷入了严重亏损,这起案件让LG、三星等对长虹的等离子项目加强了戒心。

    此外,长虹方面曾表示,长虹等离子屏项目落成后,其等离子屏的价格也比日韩同行低20%以上,这更让LG、三星等企业感到恐惧,日本先锋日前宣布退出42英寸等离子屏生产,这似乎也给长虹等离子提供了新的机会。

    长虹的等离子项目才刚刚开始,接下来主要是靠技术引进还是自主创新,此次泄密案的结果或许将给出一个答案。

 
 

http://www.ppzw.com/Article_Class2.asp?ClassID=87

中国品牌总网

上一页  1 2 

上一篇 上一篇文章: “淘帝”让孩子学会珍惜
下一篇 下一篇文章: 品牌会展可申请财政资助
发表评论】【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品牌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本网站(www.ppzw.com)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软件、程序、以及网页版式设计等均在网上搜集。 访问者可将本网站提供的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除此以外,将本网站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 本网站内容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网站刊登内容,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
※ 联系方式:品牌总网管理客户服务部 电话:0595-22501825
 图片资讯
1 2 3
财智品牌营销全攻略 品牌系统化与营销落地化
 社会动态
 视频推荐
 商机在线
 分类信息
 图片新闻频道
 招商加盟
 

版权所有: 品牌总网   闽ICP备16034782号-1 本网站法律顾问:郑明汉 律师

Copyright © PPZW.COM 2002-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在线客服: 在线咨询QQ:383485670 加盟商在线QQ:

Email:qy@PPzw.com

闽公网安备 350521020002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