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月24日,日本横滨开幕的“FPDInternational2007”展会上,日立公司隆重展示了基于液晶显示技术的,包括大尺寸产品在内的平板电视新产品。而在此之前,日立一直是等离子技术的忠实拥护者。业界认为日立目前的产品策略已经从液晶、等离子并重向液晶方向倾斜。这或将意味着等离子阵营最后的堡垒:日立、松下集团开始分道扬镳。
在“FPDInternational2007”展会前期,日立高调发布了一系列液晶电视领域的新突破。包括厚度仅有1.9厘米的32英寸液晶电视。该款产品是目前最薄的液晶电视产品之一。其实现薄型化的关键因素是将信号处理等电路板收藏于底座里面,而不是通常的液晶电视背部,籍此该款产品实现了业界最薄的记录。该产品预期于09年量产。
日立另一款印证了日立在液晶技术上的积累的产品是日立与松下、东芝合资的IPSAlphaTechnology液晶面板生产线试制的全高清32英寸面板。新的全高清面板还包括37英寸产品。新产品除了提高分辨率外,耗电量也得到更好控制。如32英寸高清的功耗仅有56W,37英寸为84W,较原有产品节约三分之一以上的电能。而32英寸全高清产品的功率也仅有105W(背照灯耗电量)。该系列产品将在08年量产。
同时日立宣布即将上市三款超薄电视产品。该系列产品显示部分厚度仅为35mm(此前日立同类产品的记录是100mm),被称为WoooUT系列。将于2007年12月中旬上市32英寸1366×768像素产品2008年2月上旬上市37英寸1920×1080像素产品,2008年4月上旬上市42英寸1920×1080像素产品。
与日立大量展示液晶技术和液晶产品的突破不同的是,日立等离子项目却传来停产的“噩耗”。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日立公司于近日宣布,将停止其一家子公司的等离子面板生产线运转。伴随这次停产,该公司将产生约150亿日元(约合1.3亿美元)的特别损失。该条生产线是日立与富士通合资的工厂,始于2001年投产,主要生产37英寸等离子电视用面板。
虽然日立给出的生产线停产理由是“为了更好的在日立去年10月投入运转的最新生产线上推进集约化生产和提高运营效率”。但是业界认为,该条生产线的投产与日立将等离子产品的尺寸线向42英寸及其以上调整有更为紧密的关系。同时该条生产线生产的37英寸等离子平板电视不能实现全高清化,而日立自身的37英寸液晶已经基本实现全高清化,32英寸全高清产品也将在08年问世,这使得该条等离子生产线的产品严重缺乏竞争力,这也是该条生产线面临关停的重要原因。
事实上,自从进入07年以来,等离子产品面临的市场环境在加速恶化。其中液晶产品大尺寸化是其主要的竞争对手。通过大量52英寸液晶电视产品的推向市场,和42/46/47英寸液晶电视产品的市场成熟,以42英寸和50英寸为主流的等离子市场面临空前的压力。而在同样的尺寸上,液晶电视的价格已经逼近等离子,甚至低于等离子产品。另一方面,在分辨率上,42英寸等离子仅有一两款全高清产品与接近百款的液晶电视同类产品竞争。技术差距进一步恶化了等离子的生存环境。
据美国著名调查研究公司DisplaySearch的数据表明,今年第二季度等离子显示屏的销售则比第一季度减少14%,比去年同期下降36%,而液晶产品则占据超过9成的市场份额。
仅比较平板电视行业(液晶不含笔记本电脑、显示器等产品应用),在2007年第二季度,液晶电视面板出货量为1940万块,比第一季度增长32%,比去年同期增长64%。等离子电视面板出货量为220万块,比第一季度增长1%,但是比去年同期减少3%。等离子面板仅占平板电视面板供货量的10.2%。
另据权威分析机构分析数据表明,今年全球市场,40英寸以上大尺寸平板电视领域,液晶产品的份额有望首次超过40%,而08年这一比例可望达到60%。同时,全球等离子市场可能在08-09年停止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