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消费升级与零售变革的双重驱动下,中国零售自有品牌正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转型。
当前,在消费升级与零售变革的双重驱动下,中国零售自有品牌正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转型。2025年行业数据显示,全国商超企业自有品牌销售额突破3800亿元,同比增长17%,占整体零售规模的9.2%,头部企业如永辉、红旗连锁的自有品牌渗透率已超40%。这一增速远超传统品牌商品,彰显了零售企业通过自有品牌重构竞争壁垒的战略意图。
此前,永辉超市曾宣布五年内将打造500支自有品牌商品,盒马、奥乐齐等新零售企业也已将自有品牌销售占比提升至30%以上。这场以“性价比”为起点、以“品牌信任”为核心的变革,正在重构中国零售业的竞争逻辑。

打响“高质低价”突围战
自有品牌并不是新鲜事物,而是零售发展到一定阶段成熟化的标志。早在20世纪初,Casino、Tesco等零售商就开始尝试售卖自有产品,其初衷是减少对品牌商的依赖。此后,Costco、7-Eleven、山姆等为了提高竞争力,更是深耕自有领域,贡献了诸多行业教科书案例。
中国自有品牌的发展轨迹虽也能追溯至20世纪初的零售萌芽期,但真正形成规模效应,还是始于近年来零售企业对“供应链红利”的觉醒。
尼尔森IQ调研显示,56%的中国消费者购买自有品牌的核心诉求是聚焦“性价比”,而全国现代渠道中自有品牌均价较厂商品牌低16%。这种现状开始倒逼零售商突破传统“收租式”盈利模式,如永辉通过直连工厂降低中间成本,将牛奶、纸巾等高频品类价格压缩至市场均价的70%-80%;盒马则依托数字化系统分析消费数据,开发出小青柠汁、烘焙瑞士卷等爆品,单品类年销售额突破10亿元。
这种“高质低价”策略也印证了品质化创新对消费粘性和业绩提升的有效作用作用。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自有品牌销量增幅达12.9%,而同期厂商品牌仅微增0.1%。
认知鸿沟与生态协同的深层挑战
尽管规模持续扩张,但目前行业仍面临诸多结构性矛盾。
首先是品牌背书能力。自有品牌能成功的关键,是零售商的品牌力能否为其自有品牌背书。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讲,消费者对零售商本身的信任,决定了其对商超内售卖的自有品牌的信任度。以山姆会员店为例,其自有品牌MM(Member's Mark)在国内当下很受认可,但追溯源头,很少人会注意到MM在北美诞生的背景以及零售商背书的重要性。
尼尔森IQ调查显示,77%的中国消费者购物时始终会选择熟悉的品牌,反映出他们对品牌忠诚度的深层惯性,同时也侧面反映了对本土零售商超的信任程度。
为了打破信任赤字困局,零售企业也做了很多努力。例如,胖东来就通过“深度介入生产全流程”来破局,其自有品牌烘焙产品,从面粉原料筛选到烘焙工艺参数,均由企业与供应商共同制定标准,并派驻质检团队驻厂监控,最终实现单品复购率超60%。
其次是品牌建设的“同质化陷阱”。统计显示,2022-2024年,平均每家零售商年开发自有品牌产品数从83支增至142支,但多数仅调整口味或规格,缺乏差异化创新。
零售商在认知层面强调“独特性”,但现实操作中却更关注包装优化等短期手段。这种认知与行动的错位导致产品创新乏力,约六成零售商的自有品牌开发仍隶属于采购部门,停留在“代工贴牌”阶段,缺乏独立品牌部门的专业运作。如盒马X会员店就因过度依赖外部代工厂,导致商品与主品牌高度同质化,最终全国门店关停。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品类选择的“战略失焦”。欧洲经验表明,自有品牌应聚焦“高感知度、高复购率、高毛利”的深加工品类。如德国奥乐齐的自有品牌巧克力,通过独占供应链实现“比同类产品便宜30%且品质更优”;Costco的Kirkland坚果,则凭借全球直采网络构建品质壁垒。而中国部分企业却选择“大路货”品类,如自有品牌矿泉水等,因缺乏差异化卖点,最终沦为价格战的牺牲品。
价值创造而非价格竞争
目前来看,中国自有品牌的发展已走过“野蛮生长”阶段,进入“精耕细作”的新周期。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预测,未来五年中国自有品牌零售额将以年均15%的速度增长。而且,与欧洲自有品牌零售额占比达38.7%、美国达20.7%的数据相比,当前中国商超自有品牌占比仅8%,这既映射出发展差距,更揭示了巨大的增量空间。
行业专家分析,未来中国自有品牌将呈现“分层发展”态势。头部企业如盒马、永辉,将向“品牌价值3.0阶段”跃升,通过独占供应链、独创工艺构建竞争壁垒;区域零售商如胖东来,则深耕“品质至上”路线,以高复购率形成区域护城河;新兴业态如零食量贩店,则通过“高性价比+快速迭代”抢占细分市场。这种多元化路径,契合中国消费市场的多元特征,为不同定位企业提供发展机会。
总而言之,中国零售自有品牌的未来,在于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创造”。这需要企业超越短期价格战,在品质力、品牌力、生态力三大维度构建核心竞争力。正如山姆会员店用40年时间证明:自有品牌的终极竞争力,不在于价格多低,而在于能否让消费者相信“在这里,你总能买到值得信任的好东西”。未来,谁能将“消费者想要的”转化为“消费者信任的”,谁就能在“既拼价格,更拼价值”的新零售竞赛中胜出。
当中国零售商学会用“长期主义”经营自有品牌时,那个属于中国自有品牌的黄金时代定会到来。(鞠君)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