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的导演博伊尔都表示,如果没有中国公司的帮助就没有这场开幕式。有统计显示,预期能为英国带来10亿英镑收入的奥运纪念品,65%来自中国。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产品多为贴牌加工,即中国企业得到的仅为低廉的加工费。据悉,湖南省浏阳市的数家烟花厂商得到伦敦奥组委烟花订单的3/4,其中一位企业负责人就宣称,其1900多件伦敦奥运专用烟花产品的价格并不高,“跟我们付出的相比,60万元这笔单子不算赚钱”。
这被人看做是中国制造只赚吆喝不赚钱的典型,但接受记者采访的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罗仲伟却表示,我们要看到进步,奥运舞台上中国制造元素在增加,这标志着中国制造中非价格优势的彰显。
罗仲伟还进一步指出,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仅仅经过短短30多年的发展,220多种工业产品的生产量和出口量就占据了世界第一的位置,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
伦敦奥运可以看做是中国制造在世界产业分工中的缩写。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对记者说,很多奥运产品并不需要太高的技术含量,中国制造经过这么多年的积累,除了具有价格的优势外,质量也上去了。“价廉物美,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当然与国际一线品牌相比,中国品牌的实力还比较弱,但任何一个国家工业化的过程,都是从低端做起,经过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逐渐向高端转移,中国目前就处于这个过程。李佐军相信,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高附加值的品牌会越来越多。
虽然与北京奥运会相比,这一届作为伦敦奥运赞助商的中国企业非常少,但也有一些品牌开始登上了奥运舞台。比如,匹克、恒源祥、李宁、安踏和鸿星尔克等国内运动服装企业都打出了“奥运牌”。
与外媒宣传因中国品牌孱弱而缺席伦敦奥运不同,更多国内人士认为,中国企业的大面积撤退与业绩并无太大关联,而是中短期的营销目标及长期的市场战略所决定的理性选择。
罗仲伟认为,作为一个聚焦全球目光的重大平台,奥运对于提高企业自身的品牌和地位是毋容置疑,但奥运只是培育品牌的一部分,企业要根据自身的长期规划、市场定位以及规模等量力而行,否则将会得不偿失,投机性的宣传只会昙花一现。
也正因为此,除了直接的经济效益,南山服饰公司博文工厂,这家参与制作了伦敦奥组委1.1万套西服的工厂,更看重的是拿下奥运订单所能带给企业的无形的广告效益。
中国制造相比国际知名品牌仍有差距,但伦敦奥运显示,两者之间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更多的中国企业开始拥有品牌意识,并立足打出自己的品牌,中国制造正在向中国创造转型。
接受记者采访的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沈国兵表示,根据目前中国在世界分工的格局以及劳动力资源禀赋和人口结构等因素来看,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中国制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大概30年到50年。
但沈国兵同时也指出,并非技术越高的东西就越有竞争力,过分拔高高技术含量或者排斥劳动密集型的经济都不符合中国国情,“不论是高技术经济还是低技术经济,只要符合市场需求就是有效的,就是合理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