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扣店”是地地道道的“舶来品”。这种在国外称作OUTLETS的业态最早出现在美国,当时一些美国的服装厂把自家的库存、下架服装放在门口的零售店销售,久而久之各品牌的折扣产品集中在一起销售,使爱品牌又图便宜的消费者趋之若鹜。从此,专门经销品牌过季商品、下架商品、断码商品以及出口“甩单”商品的商店称为OUTLETS。
在中国,不乏OUTLETS的效仿者,其中成立于2000年的北京上品商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旗下包括四家上品折扣和一家上品优价百货)以迅猛的发展势头令人瞠目,2007年销售额为6.2亿元,2008年则突破了8亿元。不过,上品折扣却否认自己是OUTLETS。
并非“五星级的下水道”
OUTLETS直译为下水道,它的出现的确能够为厂家的库房解压,成为过时商品快速流向市场的通道。业界人们把奥特莱斯称作“五星级的下水道”,所谓“五星级”就是它们引入的都是国际的一线品牌。
“就商品本身而言,上品折扣店里并没有国际一线品牌,有的都是众所周知的牌子,比如百丽、阿迪达斯、李宁、耐克等等,并且物美价廉。”一位上品商业的负责人表示,这也是上品折扣不同于OUTLETS的主要原因。
该负责人将上品折扣和百货业作了比较:“现在的百货大楼极其注重外在形式,尤其是内部装修极其奢华,过分强调品牌的形象,商品在这里已经失去了其原有的价值,变成了一种‘展品’……这类豪华商场常常让消费者觉得无所适从,面对一个个装修精美的品牌专柜,一方面不知道哪个牌子合适,另一方面更感觉价格昂贵,常常无法挑选到自己满意的商品,有时候甚至觉得会与自己无关。上品折扣这种模式其实是回归了百货业的本质。”
“中国的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获得成功,最缺乏的既不是资金,也不是技术、人才和管理模式,而是是否能抓住自己所在行业的行业本质。即便一切条件都具备了,抓不住行业本质,仍然难以成功。上品折扣抓住了行业的本质,深刻透视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迎合了消费者的需求。”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曾这样评价上品折扣。
理性回归 满足大众
我国传统的百货大楼是满足了极大一部分大众消费者需求的。但现如今,大部分的百货大楼对它们目标消费群体的定位是——中高端收入者,以白领为主,尤其是白领女性为主。于是,百货大楼开始追求品牌形象,从自身的品牌形象到店内所有的品牌形象,百货大楼在一味攀比品牌的同时,似乎忽略了消费者的需求,一些传统的消费者与这些百货大楼渐行渐远。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也变得越来越理性。购物不是以到什么百货大楼为目的,而是以最终可以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为目的。据了解,在欧美,专营名牌商品优惠价格销售的连锁商场,都标榜自己的目标顾客是“受过教育的”、“中产阶层”、“追求时尚”的人士。他们不会像一夜暴富的人以“只买最贵的,不买最好的”为行事准则的一掷千金,只挑豪华名店以体现自己的“身份”;他们绝不虚华而注重实惠,他们会为买到最合算的商品而精打细算,但他们又追求时尚,讲究生活质量,认可知名品牌。他们是日趋成熟的现代社会中逐渐壮大起来的中坚力量和社会构成,即所谓的中产阶层和知识阶层,他们是构建和谐、成熟、理性社会的稳定力量和消费中坚。
商品折扣的目标消费群体就是这样一群理性的消费者,他们是大众消费群体,但是他们追求生活质量;他们在意品牌和品质,但是他们却不在意购买场所;他们充满了理智,将要或者已经成为这个社会的中坚力量。
说上品折扣是回归了百货业的本质。首先,体现在消费者身上,他们是大众消费群体;其次,体现在商品本身,在这里并没有国际一线品牌,但是却有众所周知的牌子,比如百丽、阿迪达斯、李宁、耐克等等,并且物美价廉;再次,是购物环境,让消费者充分地融入到这个卖场里面,在这里消费者既是客人又是主人,享受客人般的待遇和主人般的自由。
上品折扣成功的五大“撒手锏”
2000年以来,上品折扣从北京王府井大街的第一家店发展到现在已有5家。其2007年销售额为6.2亿元,2008年则突破了8亿元。上品折扣的迅猛发展势头令人瞠目结舌,自此上品折扣也正式以上品商业为商号,以全新的姿态向着大型连锁的业态发展。
在北京新开商场经营普遍不景气,竞争愈发无序的商业大环境下,上品商业之所以能取得如此的辉煌成绩,关键在于其抛出的五大“撒手锏”。
厂家第一,零成本进店
在上品折扣广场没有名目繁多的进厂费、过节费、促销费等等。上品折扣广场的统一卖场、统一货架,使得供应商连装修费都节省了。这样一来,极大减轻了品牌供应商的压力,从而受到供应商的支持和欢迎。在各商场普遍压后结款期的大环境下,上品折扣却做到了一月一结款或两星期一结款,使得供应商的资金周转大大加快。既卖得出货,又拿得到钱,此举深得供应商的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