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万亿的构成实际上也是一个安排的过程,根据形势发展的变化,也会有一些变化。
中央政府4万亿的投资计划资金安排有较大的变动——民生工程(主要是保障性住房建设)增加了1200亿,而基建减少了3000亿。
6日上午10时,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记者会,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财政部部长谢旭人、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就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答记者问。
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在解释4万亿投资安排时表示,民生工程大体总规模是4000亿左右;基础设施的建设大体是15000亿左右。而这两个数据在2008年12月9日,国家发改委负责人解读4万亿元投资时,分别是2800亿和18000亿。
张平解释4万亿资金构成
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昨天详细解释了中央政府4万亿经济刺激方案的资金构成。
他说,这4万亿是按照现行的投资补助标准和补助政策来计算的。按照中央提出的要求,国家发改委和有关部门认真地进行了研究。按照关注民生、关注“三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节能环保,调整经济结构的要求,对“十一五”规划和其他一些中长期专项规划进行了分析汇总,从去年的四季度开始到2010年底,这两年多的时间里面有4万亿的投资规模。其中,中央政府的投资是11800亿,其他的需要地方来承担,有一些还可以吸收社会投资,包括企业的投资和民间的投资。
张平说,比如对教育,对学校的投资,中央政府对规划内项目承担三分之二的投资,地方需要承担三分之一。对民生工程的廉租房建设,中部地区每一个平方米补助300元,西部地区每个平方米补助400元,对东部地区中央政府不给予补助。
张平透露了4万亿投资的构成:民生工程,主要是保障性住房,包括廉租房、林区、垦区、煤矿棚户区改造,大体是4000亿左右;农村民生工程,包括水、电、路、气、房改造建设,大体上是3700亿;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等,大体是15000亿左右;教育、卫生、文化、计划生育等方面,大体上是1500亿;节能减排、生态工程大体上是2100亿;调整结构和技术改造,大体上是3700亿左右;加上汶川大地震重点灾区的灾后恢复重建10000亿,总的构成就是4万亿。
张平表示,这4万亿的构成实际上也是一个安排的过程,根据形势发展的变化,也会有一些变化。
而根据中国政府网消息,2008年12月9日,国家发改委负责人解读了4万亿元投资。两次信息相比较,保障性安居工程增加1200亿元,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增加1100亿元,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增加幅度最大,达2100亿元,同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工程建设分别减少3000亿元和1400亿元。
张平还透露,最近国务院批准了十个重点产业的调整和振兴规划,这十个产业的调整振兴规划有一些项目就要纳入到中央给予支持的范畴,要安排一定数量的技术改造贴息资金。
24个检查组监管4万亿
为确保这4万亿投资的落实,不出现重复建设。张平表示要“两个明确”、“两个严格”。“两个明确”是:第一,明确方向,也就是投资的方向;第二,明确责任,地方的项目,地方政府是责任主体,中央的项目,中央的部门和中央企业是责任主体。
“两个严格”:一个是严格审查;一个是严格监管。严格审查就是要按照规划、按照产业政策、按照准入标准来审定这些项目。与此同时,财政、信贷、土地和环保部门的审查。严格监管,就是说对这些资金的使用,对这些项目的安排,一定要加强监管。除了要求各个相关的部门监管之外,中央成立了24个检查组,由中纪委和监察部牵头,包括审计署、发改委和财政部。检查组长住在地方,对中央负责。
张平透露,从现在检查和调度的情况来看,实施的情况是好的,没有发现大的问题。
50家企业申请发千亿债券
在昨天的记者会上,针对有记者提到除中央财政外,4万亿方案中其他近3万亿的筹措渠道是什么时,张平说,在整个投资安排中,有一部分是公益性的,主要靠政府来投资;有一些是半公益性质的,需要政府给予积极的支持,也可以吸收一部分社会的投资;还有一些是经营性的项目,主要靠吸收社会投资。
为解决近3万亿的配套资金,国家采取了这样的几条措施:第一,支持地方政府能够积极地筹措他们应该承担的资金,具体的办法就是中央财政代地方财政今年发行2000亿的国债;第二,发放一部分政策性的贷款,作为特殊情况下的特殊政策,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央行和银监会已经商量了一个具体的办法,发放一些期限比较长,利率比较低的政策性贷款作为项目资本金;第三,扩大地方企业债券的发行。从去年的4季度到目前,已经发行了45支企业债券,大体筹措了1300多亿的资金,目前向国家提出申请,待发行债券的还有50多家,总共也是接近1000亿。
同时,对于一些有收益的工程,譬如,铁路,还有一些企业的技术改造,要动员企业、社会和民间的投资积极介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