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有别”的烟标:左为出口泰国的“中华烟”烟盒,上有吓人的警示图片;右为中国国内两种新推出的烟盒,被指警示效果乏力。顾钱江/摄
《烟草控制国际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会议场外的“死亡钟”,显示全球每约6秒钟就有1人因烟草而死亡,相关死亡人数已超过4000万人。顾钱江/摄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国际先驱导报特派记者顾钱江发自德班(南非)11月22日,在南非德班举行的世界卫生组织(WHO)《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落下帷幕。
“当中国政府官员在讨论控烟这一公共卫生政策时,烟草公司的代表就坐在旁边。这就好像让狐狸坐在鸡笼里,讨论如何保护小鸡”
在这次会议上,中国得了一个尴尬的奖项——“烟灰缸奖”,此奖由与会的非政府组织代表评出,专门颁给控烟不积极的国家。中国“获奖”的原因是,“宁要漂亮的烟盒,不要公民的健康”。
但几天以后,中国政府代表团却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挽回了声誉——他们放弃原本的反对立场,转而支持框架公约第5.3条(防止烟草业影响政府的公共卫生决策)实施准则,这意味着中国决心防止烟草业影响公共卫生政策。中国代表团步出会场时,迎接他们的是非政府组织代表们的热烈掌声。
这戏剧性的一幕显示,作为世界上吸烟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控烟的一举一动在国际社会面前都引人注目。不过,作出政治承诺,固然是求解控烟“中国难题”的关键一步,亦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中华烟包装内外有别
“新探健康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吴宜群也来到南非参加此次控烟会议,不过,她的身份是中国非政府控烟组织的代表。在简单的行囊中,她特地带了几个烟盒。
其中一个,是著名的“中华”牌香烟出口到泰国的外包装,但它迥异于国人习见的红底白字烟盒:正面上方赫然一张特写图片,那是吸烟者溃烂的嘴唇和几颗被熏黑的残牙,而且面积逾半,人们熟悉的“中华”二字则局促地居于下方。
吴宜群介绍,出口到另外一些国家的“中华”烟,还要印上吸烟者脚部溃烂的图片等。在国内鲜为人知的是,同为中华烟,国内的包装典雅大方,被视为身份的象征;出口到国外时却要打上令人惊心甚至作呕的图片,被当作有害之物低调售卖。
“外国人是真心把烟草变得很丑,而我们却把卷烟打扮得很漂亮。”吴宜群说:“"中华"烟包装内外有别说明了什么?说明外国真正把烟草当作一种危害健康的东西,而我们却忽视了国人的健康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