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海信的TDSCDMA/GSM双模终端产业化项目获得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的支持。在平板电视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背景下,已经处于市场高位的海信很难再进一步,而从原有单一的家电领域向多媒体消费电子产品领域拓展,TD双模手机的成败将决定海信的发展高度。
技术投入巩固平板电视优势
据中怡康9月份统计数据显示,平板电视市场销售量前三位的分别是海信、创维、TCL等国产品牌,而海信以12.76%的市场份额高居市场榜首。这也是海信平板电视自2004年以来连续三年占据中国平板电视市场第一的宝座。而1-9月份前三个季度整个彩电市场,海信也以11.11%的销售额占有率遥遥领先,创维、TCL位列二、三位,海信彩电的销售额占有率超过第二位达12.1%。
“海信能够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彩电市场上始终保持领先的地位,得益于海信多年来在平板电视领域雄厚的技术积累”,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洪新如此认为。
事实上,“技术立企”一直是海信企业的发展战略和保持竞争力的法码。据了解,海信电器在中国、美国、荷兰、南非等全球七个地区设立研发中心,实现了24小时不间断研发,每年投入到研发中的费用占到销售收入的5%,高于平均水平近五倍。这为海信在国内、国际市场同步推出市场领先的产品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因此,当2005年海信发布用五年时间埋头自主研发的“hiview信芯”并在随后成功大批量整机应用,以及矢量变频冰箱技术被海信研发成功的时候,大家并不感到意外。今年9月份,海信建成了中国彩电行业第一条液晶模组生产线,随着首批“海信制造”的液晶显示屏从生产线上缓缓下线,标志着海信在液晶电视产业核心技术层面取得了革命性突破。同时,中国液晶电视模组几乎全部依赖进口的现状将被彻底打破。
向系统集成商转型
不断的技术创新让海信有了厚积薄发的优势。2006年,海信提出从电视到多媒体厂商的断然转身。随着今年7月海信推出第一版数字家庭系统标准DNet-home,海信从单一产品到系统方案提供商的构想正在实现。
在信息产业部知识产权中心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海信在数字多媒体技术领域的最关键的数字音视频技术研发实力排在国内企业第一位。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曾经遗憾中国家电企业在核心技术上两个方面的缺失,一是芯片模组,二是系统集成能力。随着海信“信芯”等成果的推出,海信开始加速系统化方案的解决和提供。从2004年海信数字家庭成果初见端倪到2007年数字家庭步入市场,直到正式推出第一版标准,此举也正实现了周厚健董事长3年前提出的,要向“系统产品和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努力的目标。“中国目前纠缠于单一产品的竞争格局,只会面临外资品牌更加猛烈的技术围剿。”周厚健说,未来的海信要摆脱仅靠单一产品在相关市场竞争中的被动尴尬局面,必须依靠系统集成和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能力,以争取更多的主动权和竞争筹码。海信要做国内率先从单一产品竞争的“红海”中跳进系统方案提供商的“蓝海”的家电企业。
TD双模成败决定发展高度
如今,海信又将目光瞅向了3G终端市场。就在不久前,海信TDSCDMA/GSM双模终端产品开发和产业化项目再次获得信息产业部批准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支持。其实,早在2005年2月,海信就先后推出HT26/HT28两款TD-SCDMA终端产品,顺利通过了中国自主3G标准——TD-SCDMA终端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产业化专业测试。而海信此次获得资助主要用于建立TD/GSM双模终端开发环境和生产线,并在TD-SCDMA双模技术方面实现关键技术突破。
有相关数据表明,在未来两年内,新兴的3G终端市场年增长率将在5%至10%之间,规模约在1000-1200亿元之间。海信摩拳擦掌,直指3G终端市场,誓从3G蛋糕上掘金。
然而,3G市场对于海信来说也并非是想像中的“蓝海”。在市场上,海信一方面要遭遇三星、LG、摩托罗拉为代表的国际企业的较量;另一方面,国内的大唐、中兴、普天、华为等国内厂商也正成为双模/多模移动终端的主力。其中以中兴为例,目前该公司已拥有几十项双待机专利,主要集中在软件控制技术方面。跟这些专业的终端制造商比起来,海信在通信终端制造方面尚属“门外汉”级别,因此,海信进入3G终端市场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不过,风险和利益就像一对孪生兄弟总是相伴,没有风险就没有利益。企业在经营决策中,一定要冒风险才可能有利益,但是必须学会控制风险的蔓延。对于海信来说,控制在3G市场风险的根本还须加大技术储备。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