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冤屈:也能提升中国制造

冤屈:也能提升中国制造

作者:相晓冬    转贴自:全球品牌网    点击数:828


  美国近期对中国出口玩具产品频频提出的警示和召回事件终于又反作用于国内。最新的消息是,商务部联合国家质检总局将分别于10月11日、12日在广东东莞和深圳各举办一期“2007年出口玩具质量安全管理培训”,旨在进一步提高中国出口玩具的质量安全管理水平,完善产品质量监控和评估体系,不断提高玩具质量安全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半个月前,美国玩具制造商美泰公司在北京对今年夏天召回的2100万件中国制造玩具一事表示了道歉,坦承问题出在设计环节,而不是中国制造商。应该承认,这一迟到的道歉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挽回了中国出口玩具商品的信誉。
 
  尽管问题并非出在中国玩具企业的身上,但中国相关政府部门还是继续推行这次针对玩具企业的质量安全管理培训,这种做法又一次向中国企业诠释了那句老生常谈的潜台词——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无疑,这种向内归因寻找自身问题的务实态度是值得肯定的。
 
  事实上,很多时候中国制造遭受狙击的原因并不总是出在制造环节。加拿大不久前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近几年玩具召回事件中有大约3/4是由设计缺陷引起的,而在过去20年,玩具召回事件中只有10%是由铅含量超标等制造问题引起的。这说明,国外品牌持有公司在产品设计方面的缺陷甚至多于制造环节出现的问题。
 
  但令人遗憾的是,国际社会却一直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中国制造,突出的表现是,一旦中国制造的产品在国外出现质量问题之后,不问青红皂白,舆论矛头会立刻转移到中国制造上,这固然与国际舆论片面的思维定势有关,但中国制造长期落成的低端和劣质形象也是一个不容回避的客观原因,而改变中国制造的国际形象也是中国政府和广大企业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但在这一问题上,我们的危机公关思路似乎一直局限于就事论事的陷阱中,而且危机应对的主体也多是政府部门而非企业自身。无论是在中国牙膏所遭遇的二甘醇事件,还是日本东陶公司的问题马桶事件,我们都曾动用政府甚至外交力量来挽回中国制造的形象,而与此相应,危机应对的手段也多表现为政府层面的调查和声辩。
 
  这次中国玩具的危机应对似乎是一个转折点,因为在危机之后,政府部门开始以培训的形式对玩具制造企业进行鞭策,这种做法在提升中国玩具制造水平和安全标准的同时,还能增强企业自身应对国际危机的能力,让企业成为危机应对的真正主体。
 
  反思和回顾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出现的一系列危机事件可以发现,我们的产品也曾蒙受很多诸如玩具、大白兔奶糖、马桶零部件之类的不白之冤,但也不乏牙膏二甘醇、轮胎标准落后等制造层面的客观差距。但无论是冤屈还是差距,都是中国制造借以学习和提高自己的精神养料。
 
  对于这些危机事件,我们首先应该通过对事件真相的追究以维护中国制造的尊严,但并不应该仅仅满足于此,更睿智深沉的做法则是,以这些危机事件为契机,反思和审视中国制造自身存在的种种问题并探求一种长效的解决机制,主动消灭影响中国制造形象的各种或内在或外在的隐患。
 
  从辩证法的角度看,所有外部的危机和问题,都是中国制造用来自省和提升自己的新起点,在中国与世界不断发生并日益频繁的国际经济交往中,Made in china 的品质和形象,已经上升到国家品牌的高度,它是需要政府和企业协力打造的更为宏大并且意义深远的另一种中国制造,而这,不仅需要中国企业冷静地正视危机,还需要谦逊地面对冤屈。
 

中国品牌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