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WTO时代下,随着国际品牌的进攻和蚕食,许多本土品牌的市场份额和利润在节节缩减,在它们前进的路上,既有看得见的崎岖,也有看不见的凶险,正在“与狼共舞”,在在崎岖和凶险面前,也有许多令人瞩目的中国品牌,如手机行业中虽然诺基亚风行天下,多普达却通过专注于智能手机的创新为自己赢得尊敬;彩电行业中创维顽强地对抗着SONY、三星等品牌的冲击,销售额和销售量数一数二;商务软件领域中的用友不惧国际巨头的压力,在本土品牌中拔得头筹等等,那么,对于中国品牌,如何才能真正在全球化的市场中“与狼共舞”呢?
一、入世后我国品牌的现状分析
随着入世的不断推进,中国品牌在竞争态势和格局方面发生了一些变化,如品牌之间的重组与并购不断发生,如许多品牌演变成了国际品牌,当然,一些品牌也随之消失,从全球其他发达地区市场对中国品牌的认知来看,中国品牌基本是属于廉价、经济型的产品,价格不是很高,技术含量不是很高,这是中国品牌新进入国际市场的时候消费者的总体看法。这很大程度上也加大了我们品牌国际化当中的难度,因为这个本身已经形成的、跟国家相关的一些价值联想,会影响国际化的进程。中国品牌目前的现状如以前日本和韩国品牌,其产品最初也认为是低下的模仿的,但是日本品牌最终变成一个世界的高端品牌,很大程度上是跟他们在质量上、在技术上和设计上小巧的突破有关,很大程度上是理性价值方面的差异化突破,而韩国品牌在打造的过程当中增加了很多感性的因素,比如新颖、酷等方式,让消费者觉得这是一个很有实力、很有技术含量的企业,同时韩国的文化也很大程度上帮助韩国品牌改变了它在中国的形象,它产品的设计速度相对也比其他的企业快。
二、中国品牌“与狼共舞”的策略分析
要“与狼共舞”,对中国品牌而言,首先要清楚你对市场、战略的选择,有没有能力或者是从新兴市场开始,或者是目前虽不具备国际化能力,先在国内市场上提升我品牌在市场上的地位。如果我决定国际化,他们对中国品牌怎么看?我在竞争当中的位置到底怎样,我的目标应该做到什么样子,我做到什么位置,我现在还有哪些措施可以走向我们的目标,我应该花多少钱。由于品牌是一个符号,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承诺,更是一个阶层在情感上、身份上都高度认可的符号,因此,在国际化的背景下,在品牌的建设过程中:
一是认真的选择细分市场。因为品牌一定要针对特定的目标消费群体,要建立这个群体的情感认同。在当前的中国市场,产品的功能层面已经不再是竞争的焦点,事实上,国际上很多的品牌的产品都是中国制造的,但许多仅是中国制造,而不是中国创造,并且没有形成真正的核心目标消费群体,这要求中国的品牌需要的是在品牌建设上的功夫,深入的针对某一个群体,打造这个群体的情感认同的产品符号,通过有意识地通过对目标用户的打造,使消费者能够和自己产生更近、更密切的联系,使大家认为这是我想成为的人,这是我的梦想,导致更多人喜欢、购买这个品牌,使得中国品牌由广度向深度提升。总体上说,中国品牌应该更多的是介于新兴市场和传统市场之间。既有新的产品购买者,又有一些老用户。
二是洞察消费者生活形态,打造阶层群体符号。打造阶层的品牌符号,不能仅仅是广告,不能仅仅是促销。甚至包括广告应该如何去设计都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一个让某一个群体疯狂的品牌,一定要深入到这个群体的生活,一定要让他们经常与品牌进行互动,一定要让他们拥有这个品牌而荣耀,认真瞄准自己的目标消费群体,让品牌成为这些群体的阶层符号,而这些没有对这个群体的生活形态的探究和挖掘,很难在营销中去表现。如为了维持自己在市场上的地位,应该采用更多新的渠道,包括合资的、包括专营渠道,包括品牌体验店等一些新的方式,塑造自己在价格上的定位。
三是让品牌经典与时尚并存。中国不乏古老的品牌和中华老字号,有很多上百年的品牌,但是我们却缺乏对于经典的打造,除掉比如茅台酒、同仁堂这样的品牌,在其它领域有很多的品牌都缺乏对于经典价值的塑造,而那些国际上领先的品牌,却是几百年如一日,在消费者的心目中历历在目,从未褪色过,而经典的打造也需要时尚元素的融入,加入一些与时俱进的活力元素,是品牌缔造经典与时尚的关键。
四是形成品牌体验。创造许多品牌接触点,让消费者对品牌形成体验,如品牌的品名和品标“要简单”,要让消费者容易记住;如要“实在”,要让消费者“明白”、记得住;要“可信”,调动情感因素,比如人们在一些场所的音乐印象很深,为什么印象深,因为有情感因素在里面,要挖掘消费者的情感因素;要有故事性,因为人们都很容易记住故事。使得品牌的功能、承诺、品牌带给别人的感受和品牌的灵活度等方面都创造独特的差异。
五是与时俱进。在国际化的进程中,许多品牌都要换标换名,符合国际化的潮流和趋势,让消费者感觉其是全球性的品牌,不断创新,在传播策略和手段与模式上与时俱进,进而“与狼共舞”。
总之,品牌的建设是一系统工程,需要合理的策划和系统运作,整合营销传播,让品牌魅力四射,在全球化的平台上不是做以待毙,而是“与狼共舞”。
中国品牌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