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中国市场——企业转型是非论

中国市场——企业转型是非论

作者:侯国鹏    转贴自:全球品牌网    点击数:1467



    全球产业转移的大趋势在告诉我们,廉价的生产大国已经不会再是中国的头衔,印度、越南等地区将以低廉的综合成本优势取代中国成为新时代的制造中心已成定局。从沃尔玛的采购转向可窥斑识豹,由于中国原材料涨价以及工人工资上涨,再加上人民币大幅升值,沃尔玛订单已经在转向越南等地。
 
    由于未来会慢慢摘掉制造大国的帽子,所以很实际的一个问题就是我国企业该如何转型来应对这一趋势的变化。很简单的一个思路就是创造高端品牌与国际品牌同台共舞,从而得以存活。
 
    做任何事总会有两种人,一种是稳抓稳打,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完成使命,像海尔、TCL(尽管目前TCL蒙的一塌糊涂)、华为等。但总会有另外一部分人会以奇制胜,像魅族、OPPO、马克华菲等,不知今后它们会怎样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还是很乐观的。
 
    相信“魅族”这个品牌大家都了解。珠海市魅族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3月,是一家以研发和生产高品质数码随身听为主的高新企业,属于电子产品行业的一匹黑马,一路攻城略地,过关斩将,在MP3、MP4市场上竞争能力非常生猛,短短几年时间有了今天的辉煌实属不易。
 
    简单的在百度里搜索“魅族”然后查看网页显示的相关搜索,是下面这些关键词:魅族是哪个国家的、魅族是哪国的、魅族是国产吗、魅族是那个国家的、魅族是哪里的牌子、
 
    魅族是哪里的、 魅族是哪里的品牌、魅族是哪的。
 
    蛮有意思的,消费者都在懵懂中接受了这个品牌。很多消费者都拿它当外国产品购买,虽然还有一份质疑。唯美的广告表现,确实蒙了很多消费者,目前还有很多消费者仍然以为魅族是个洋货,可见好的品牌名称以及到位的广告表现在中国目前的市场环境下确实有它存在的重要价值。而且可以成为一部分企业成功转型的帕里斯之箭。
 
    一起看下面两个案例
 
    一、OPPO——步步高的成功转型
 
    早在2005年5月,大家均在为OPPO的出身问题一直在网上被议论纷纷,有人说通过其广告形象来看应该是来自韩国的一线品牌,也有人说是国内某MP3大鳄出的第二张牌,甚至有人传言她是哪个房产暴发户的心血来潮。弄得消费者也不知道OPPO到底是谁?时间能证明一切,现在业内人士均知道OPPO就是步步高。
 
    结论是什么?步步高的OPPO成功了,因为这个品牌名称和广告表现它成功了。别拿什么通路做的好、渠道铺的到位、售后服务完善来辨证,这些根本就不是本质问题。本质就是这个品牌名称和广告表现以及略有品位的外形。简单明了,普通消费者看过广告后第一个感觉,呀哈,挺好。第二个感觉,好像是个外国货。成功的品牌名称+高水准的广告表现最快速度成就了一个新的有竞争力的品牌——OPPO。步步高得以成功完成战略转型,摆脱掉以前的一向做小家电(DVD、电话机、复读机等)形象的束缚。
 
    二、马克华菲纵身跃入大雅之堂
 
    突然有一天逛商场在JACKJONES店旁边看到马克华菲这个品牌店。说实话,笔者当初真就被它唬了,搞的店内装饰以及宣传海报、DM全都是欧美风格,笔者也误以为是欧洲品牌。而且我们普通消费者都是用物以类聚的思维来看事务,在高档商场里的产品自然就是一流品牌。哪晓得它是七匹狼旗下的子品牌。不过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普通消费者误以为是外国品牌。我们确实应该为七匹狼叫好,成功运作马克华菲杀入高档时尚男装领域。在服装行业和化妆品领域让我们痛心疾首,高端市场我们输的一塌糊涂。但愿马克华菲这次不是昙花一现,毕竟是在高档商场里唯一能看到的中国高档时尚男装品牌。
 
    我们可以简单的下个结论,魅族、OPPO以及马克华菲的成功同出一辙。它们的成功是满足了在目前中国市场整体环境下消费者崇洋媚外的心里。所以产品可以自然而然的放在富丽堂皇的卖场里与国际品牌同台竞技。这种成功的捷径是否真的适合目前的中国企业,我们能否从中得到经验来很好的指导更多的企业?笔者认为值得商榷!
 
    在这个特定的市场环境下,崇洋媚外是消费者的一种主流思想,所以企业没有必要去抨击主流趋势,或逆势而行。说什么爱国不爱国,消费者根本不吃你这一套。爱国能怎么样?路上不到处还是丰田车吗!但以上案例的成功是有条件的,OPPO和马克华菲有更多的相似,二者都有很强的后台,可以为其杀入高端市场提供充足的资金。这点很重要,我国目前很多企业奔波10多年小有成就,积累了一定的资本,包括沿海做OEM、ODM的企业。在今后转型是这些企业的一种必然。快速打入主流中高端市场更是梦寐以求。
 
    但伴随这种快速转型策略也带来了强大的风险,已经有消费者反应“马克华菲是靠名字哗众取宠的假名牌”。所以在品牌文化底蕴没有健全之前,因为操作失误被消费者觉得有种被骗的感觉,那就亡羊补牢,于事无补了。这是个很微妙的关系,操作上要尽量保持整体调性的完善。以及完善文化内涵的速度要快,而且品牌内涵的塑造要掌握好分寸,毕竟是中国品牌,未来的国际舞台竞争还是要有中国的文化内涵做支撑。你见过哪个欧洲知名品牌是因为塑造中国文化而称雄称霸的?本质还是要用本国的文化底蕴做为核心竞争力。
 
    最后笔者还是要提醒,用这种策略进行企业转型或涉入新的领域绝对是一把双刃剑。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谨慎操作!
 
 

中国品牌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