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颇有美术天分的造船厂技术人员张东波出于对传统编织工艺的热爱,转行做起了鄞州一家工艺品厂的设计师,从此便一发不可收,一门心思投入到手工编织这个原本陌生的行业。离开工艺品厂个人创业的8年时间里,张东波不断调整、翻新编织工艺,迎合市场需求,将小手工作坊苦心经营成一家拥有年出口额上千万元的工艺品有限公司,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
5万元本金险些打“水漂”
1998年7月,张东波放弃了一家工艺品厂设计室主任的职位,向亲戚朋友借来5万元本金,招收了六七个手工编织熟练工,在体育场路一个又小又闷的仓库间里开始创业。
凭着原来在工艺品厂的人际关系,他得到了一位日本客户13万元的手工编织地毯订单。因为资金紧缺,张东波找来两个朋友合伙接下这第一笔订单。由于交货时间紧迫,张东波委托染色厂染色后直接发货到日本。没料到的是,染色厂把客户要求的红色错染成了咖啡色,收到货物的日本客户连夜打来电话要求退货。张东波和合伙人急了:如果退货,手工作坊将面临破产倒闭的境地。经过商讨,日本客户接受了货物打折处理的办法,张东波的手工作坊才化险为夷。
摸索灵活的加工模式
创业初期,张东波愁的不是销路,而是原料。张东波把绝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寻觅材料供应商上。然而,原料供应问题解决后,随着订单越来越多,手工编织的人手又开始吃紧。张东波和妻子一合计,想出了一个妙招:选派厂里的熟练工到宁波的10多个街道免费传授手工编织技术,居民自发学技术,学会后认领原料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半成品加工,以件计算薪酬。这个办法当时受到大批下岗女工的欢迎,厂里的原料一到各个街道就被一抢而空。外发加工的模式不仅给下岗女工增加了收入,也使张东波的生产成本大大降低。
主动开发新工艺
市场越做越大,张东波的工艺品厂规模也越来越大。面对种类繁多的手工艺术品,他开始探索开发有特色的手工原料和手工产品。有段时间,他出门找灵感,闲来逛商场,溜达路边小店,发现有什么新鲜的手工制品或已有产品的新样式,都会买下来,回家仔细研究,连酒店里的装饰品也不放过。看到公园里美丽的花朵,他也会用相机随手拍下来,回去沿着花型画画。渐渐地,工艺品的品种越来越丰富,原料材质也越来越多样。
去年,他别出心裁地用一种手感较好的化纤混合料做成围巾、手套和帽子,仅半年时间就揽到300万元的出口额。张东波说:“社会流行什么,我就做什么;市场需要什么,我就开发什么。”他认为工艺品必须要与外国人的生活习俗及市场需求结合起来,这样企业才能发展壮大。
张东波认为,在创造财富过程中,激情和全身心投入最难能可贵。因为激情能感染员工,让员工感受到人文关怀和归属感,而全身心投入能给合作伙伴一种信任感。他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做生意讲究诚信,说一不二,这样才能把资金盘活。”
中国品牌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