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中国名牌”,人们首先会想到的往往是家电、服装或者食品品牌。但现在ERP(企业管理软件)也有了自己的“中国名牌”。在国家质检总局日前公布的2007年“中国名牌”产品目录中,ERP管理软件首次被纳入进来,浪潮、用友、金蝶3家ERP企业成为我国ERP软件首批“中国名牌”的获得者,填补了中国ERP软件没有“中国名牌”的空白。 根据易观国际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ERP市场2007年第一季度整体规模已达到1011亿元,但另一方面,在中低端市场上,国产ERP厂商自身之间,以及它们和国际厂商之间进入了激烈竞争中;而在中高端领域,国产ERP厂商在产品和服务上,又开始落后于正在快速成熟的企业用户需求。此时ERP市场再次进入转折期,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名牌”出炉得恰逢其时。
品牌集中度加强
首次针对ERP产品进行的“中国名牌”评选十分谨慎。除了在产品质量、自主创新、市场占有率等方面规定了硬性的“高门槛”之外,还在企业社会责任和质量诚信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标准。同时所有参选品牌被要求近3年没有发生任何质量、安全、环保等重大事故。
据介绍,此次评选总分为1000分,其中“市场评价”300分,“质量评价”300分,“效益评价”200分,“发展评价”200分,其细化指标多达30个。所有指标均采用“连续计分法”,根据其在2004年、2005年、2006年3年得分进行加权平均计分。同时为了保证申报数据的真实性,今年的中国名牌产品申报数据还进行了省级公示。
这种谨慎正与企业ERP用户的需求暗合。事实上,ERP市场本身也在筛选着自己的“名牌”。从去年的数据统计来看,ERP产品品牌集中度加强,2006年前10名品牌所占份额比2005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但绝对安全的品牌尚未出现。单个品牌的最大份额不超过15%,整体市场依然存在进一步整合的空间。
来自市场的推力让问题更加明晰,究竟哪里才是整合目前竞争已趋白热化的ERP市场的突破口?在“中国名牌”的评选之后,国产ERP是否有机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名牌”?
制造业成为最可能的答案。一方面,我国的135万家制造企业的信息化实施率还很低,因此市场需求相对较大,从目前ERP的整体市场状况看,制造业的市场需求占到了市场总体需求的50%以上,促使ERP产品诞生的制造和流通领域,依然是主导ERP市场规模的关键因素。
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我国制造业企业也面临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在“做大做强”的过程中面对着产品生命周期大幅度缩短和分支企业大幅增多的双重压力。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进行管理和商务运作迫在眉睫,而各种更高层面的复杂性管理需求也被提出,对于财务软件起家的国产ERP厂商来说,谁能准确把握这些需求并且实现它们,谁就能进入新的发展领域。“这一关,就像攻山头一样,不可能一直在山底下徘徊。”浪潮集团高级副总裁王兴山表示,不如此,中国ERP很难真正和世界知名厂商展开竞争。
体现行业成熟度
尽管尚有大量低层次的竞争态势需要重新梳理,整个产业也需要进一步整合,但经历了10多年发展的ERP行业毕竟已经开始走向成熟,一个行业的成熟性正是“中国名牌”遴选入选行业的重要标准。相关人士表示,“中国名牌”评选的初衷正是希望通过树立行业领导品牌典范,来净化、提高产业竞争水平。此次出炉的ERP“中国名牌”名单无疑给市场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引。这种方向性并不仅仅体现在ERP厂商本身的利润增长上,尽管金蝶最新财报显示,2007年上半年,金蝶净利润达3979.7万元,相比去年的3061.5 万元增长了30%。
获选“中国名牌”的ERP厂商都在力图寻找国产ERP软件新的发展方向,为整个行业带来新的启示。金蝶与中国银联合作,将支付作为突破口,用友则成立了移动事业部,在与日本最大的移动电话运营商NTT DoCoMo成立合资公司,投入巨资开发部署商务平台,在用友移动获得ICP(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和全网SP(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牌照之后,事实上已经跨过了进入移动ERP市场最重要的门槛。
浪潮则依然把创新的着力点放在与高端客户的沟通与互动上。浪潮ERP长期坚持“客户协同创新模式”,这一模式即积极获取高质量的战略性客户需求,把战略性客户纳入到ERP产品的研发创新体系中。王兴山表示,ERP领域的创新不是软件厂商自己的事情,应该把具有高质量需求的战略性客户、国际合作伙伴、产学研伙伴等纳入到创新体系中。
中国品牌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