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董事长郑俊怀被刑拘,震动八方,如今政府主导伊利董事会改组、欲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诸类动作惹市场关注。以蓝筹形象令基金趋之若鹜的伊利,危局是否已经化解?
30日深夜,伊利股份(600887)总裁潘刚和两个老外促膝而谈,这两人是伊利液态奶二期工程设备供应厂的副总裁。该工程总投资3.5亿元,建在伊利大本营——金川工业园区,是伊利保持行业领袖的重要筹码,潘不敢掉以轻心。
去年12月,伊利前董事长郑俊怀等数名高管被拘押以来,乳业竞争加剧,近三成企业亏损。此刻,一边是伊利董事会残缺、大股东股权归属不明、公司治理问题多多,一边是中小股东满怀盈利预期……身处分水岭之间的潘刚,5个多月来,黑夜完整的轻松静谧早已不属于他。
尽管潘刚力挽狂澜,但上述问题却像一颗颗定时炸弹,令人惶惶不可终日。而5月10日一则公告,或能让股东告别这段日子。
这一天,从内蒙呼市相关部门传出消息称,市委常委会议已经确定由呼和浩特投资公司(由呼市国资委独资)在伊利6月20日举行的股东大会上,提名潘刚为下一届董事长。呼市市委常委会议认为,潘刚年富力强,有独到的战略眼光,经营才能突出。
政府力挺潘刚
这项支持尽管来得突然,但却传递了政府对伊利的负责态度,被视为政府收购完金信手上14.33%伊利股权后的再次施手。
2003年7月,金信以2.8亿元收购14.33%伊利股权后,并无派员进入公司董事会,出资人不到位。市场传言,金信收购是假,代郑俊怀MBO是真。因此,现在伊利摆脱困境,首先需要完善董事会结构,这就一定要先解决大股东的股权归属。
郑俊怀事发后,投资者对金信更加不满。在和当地官员会面时,他们强烈要求政府出面彻底解决金信手中的股权问题。2005年5月11日,这笔金信所持股权全额过户给呼和浩特投资公司,呼市国资委再次成为伊利大股东。一直“悬空”的大股东,变得真实透明了。
呼和浩特投资公司上位之后,马上表示暂时没有推荐伊利新董事、监事、高管人选的计划。它并承诺:12个月内不出让股权。此后,伊利改组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是大股东派出董事长还是从企业内部产生说法不一。
“其实政府早就有推潘刚的打算,这边股权过户,那边就公告推荐潘刚为下一届董事长。”伊利一位高管说,“这几个月来,潘刚的作为政府都看在眼里,也许,这是最合适的安排。”潘刚主政伊利后,先是抛售国债,甩掉了前任留下的棘手包袱;继而本年度1、2月份公司经营业绩创造历史最好水平。伊利一季度季报显示,完成主营收入23.55亿元,同比增长34%;净利润同比增长17%。同时,其营业费用增长趋势却明显放缓,显示了新的领导团队在伊利威信和成本控制能力。由于这是该公司去年的动荡之后的第一份季度报告,因此备受关注。
基金经理们普遍看好潘刚领导的目前的经营班子,即便在伊利爆发危机时也很少有机构抛售股票。
雀巢、光明收购伊利?
伊利爆发危机以来,收购传言始终没有消匿。最近,雀巢、光明成为绯闻主角。“直到现在,我真没有从政府方面听到这个消息,”潘刚在电话另一端说,“政府对出售股权会更加谨慎,不会那么快卖。”
公司股权结构不稳定:大股东持股14.33%,流通股股东持66%,伊利话语权很大一部分掌握在流通股股东手中,收购方随时可以通过二级市场交易进入伊利的大股东行列。一旦有诸如跨国公司、国内竞争对手等恶意收购者出现,它难免易主的命运。因为若以国家规定的高于净资产为交易标准,收购伊利的成本只有不到3亿元,与伊利的年净利润相当。此前,郑俊怀是天天躺在炸弹上睡觉,作为一个企业家,他能不去拆弹吗?结果被疑用公款“拆弹”,自食恶果。
一位机构代表曾告诉本刊:“金信原来收购14.33%国有股的确没用自有资金,是受托收购。2004年9月前后,金信已经自己掏钱悄悄买下了这部分股权。”另一位机构代表也证实了这个消息,并说:“当时某证券公司也想参与收购,如果金信资金困难,它愿意为其垫付资金。”
现在,无论光明还是蒙牛,谁能收购伊利谁就是行业第一。伊利有10亿银行存款,20亿净资产,3亿年利润,年80多亿的销售额,近100亿的品牌价值。其市盈率也只有蒙牛的一半。而且,伊利还有很强的融资能力。据透露:呼市政府不愿让伊利控制权落到外来者手里,包括雀巢、光明。最多将这14.33%股权拆散,引入几家战略投资者。
伊利一高管私下表示:“伊利危机爆发时,市委、市政府派武文元副市长、张彭慧副书记进驻,那时,政府对经营班子的能力没有把握,因为伊利不仅是内蒙支柱企业,还牵涉到千千万万奶农的利益,如果我们处理不好,政府很可能会考虑让外部力量进入伊利。但事实上我们不仅渡过了危机,而且公司业绩向好。”
盘活股权?
即便潘刚作为第一大股东代表,出任伊利下一届董事长。但乳业属于竞争行业,政府不可能长期持有该部分股权。何况,这批股权自从金信处收购后,其性质一直无法界定。如果该部分股权一旦发生变化,伊利董事会将全盘打乱,这对经营危害极大。
一位基金经理说:“政府将手中的股权分块出售,引入多家战略合作者,令股权进一步分散,会进一步破坏股权稳定的构造,降低潜在收购成本。有分析认为,如果政府将手中的股权分割出售,伊利管理层的经营背景将变得比郑俊怀时代更加恶劣。
一位投行人士说:内蒙一家上市公司,早前也是进行曲线MBO,后来和战略合作者闹翻,政府也打算回购该部分股权。这一点和伊利大致相同,但最近有消息说,政府回购该部分股权后,有意让公司管理层收购其中一部分股份。那么,伊利能不能借鉴这种方法?据了解,早前已有机构如是向当地政府提出建议:管理层的利益,伊利的股权稳定架构没有保障,伊利的未来就仍有变数。(记者 赵燕凌/证券市场周刊)
中国品牌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