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本土企业在获得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以后,从“温饱”过渡到了“小康”,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大企业病”日益严重,令行不畅,执行力差,搞一场活动还是老三样,一个产品卖了几年还包装不改,没有新的产品投入。这反映的问题是:在身边的市场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的同时,很多企业面临着更为严峻的“中年病”的考验。 《三国演义》第八十七回写到诸葛亮南征孟获时,一日正在寨中议事,忽哨马飞报,说三洞元帅分兵三路到来。孔明听毕,即唤赵云、魏延至,却都不吩咐;更唤王平、马忠至,又唤张嶷、张翼吩咐曰:“汝二人同领一军,往中路迎敌。今日整点军马,来日与王平、马忠约会而进。吾欲令子龙、文长去取,奈二人不识地理,故未敢用之。”张嶷、张翼听令去了。赵云、魏延见孔明不用,各有愠色。孔明曰:“吾非不用汝二人,但恐以中年涉险,为蛮人所算,失其锐气耳。” 读到此处,笔者不禁一怔,为什么诸葛亮会如此对待赵、魏两人?除了当时战术上的需要,恐怕还有更深一层的思考:一是三国初立,正是用人之际,赵、魏两人素有威名,是军中支柱,日后攻打魏、吴必作大用。二是按现在流行的市场观点,赵、魏二人是“企业”的品牌和核心技术,“好钢要用在刀口上”。从这两个方面看,充分体现了诸葛亮一生谨慎治国安邦的特点。 由此,笔者联想到医药行业中的本土企业。经历创业之艰后,如今大多数中小型医药保健品企业也可以说正处于“中年”阶段,是不是也会如诸葛亮所言,企业经营已入轨道,反不敢“中年涉险”了呢?君不见,一些本土企业在获得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以后,从“温饱”过渡到了“小康”,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大企业病”日益严重,令行不畅,执行力差,搞一场活动还是老三样,一个产品卖了几年还包装不改,没有新的产品投入。为什么会这样呢? 太多失败案例的警示,让许多本土企业放慢了扩张的步伐。在身边的市场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的同时,很多企业面临着更为严峻的“中年病”的考验。 市场环境之“险” 俗话说:年年难过年年过。去年以来,医药保健品企业的生存环境已明显不如前几年,可谓是外有强敌,内有忧患。国家政策制度、市场供求关系和渠道网络日趋规范化;在一些产品领域,不管是行业内的还是行业外的,都同时杀向同一个市场;市场压力骤然增大,松散型的联盟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一些小企业纷纷被淘汰,不少中型企业也是苦苦支撑偏居一隅,大企业一个个咬牙切齿地把多年利润拿出来跑马圈地;在利润率无法提升的同时,生产和销售成本却在不断增长,大多数企业举步维艰。 研发能力之“险” 目前,本土企业的创新力普遍不足,特别是在技术创新方面。以药品研发为例:现在市面上到处是仿制药,因为其生产成本低,获得的利润高,大家都想一劳永逸。今天的钱今天赚,管它明天做什么。企业没有核心竞争力,怎么能在市场上扎根呢?本土企业每年在研发上投入的资金少得可怜,致使企业的产品力明显不足。在与国外医药巨头共舞的时候,不少本土药企当然只能当陪衬了。 竞争对手之“险” 正因为国内大多数医药保健品企业没有核心竞争力,产品同质化太严重,所以别人跟进的门槛很低,竞争对手不断涌入。而且,市场的消费需求有限,一些称不上是对手的企业把上游和下游的产品线一网打尽,一个市场一个价,把资源“乱砍滥伐”,在营销战术上严重透支,恨不能几通广告就把产品卖得风风火火。现在甚至有这样一种现象:越是“家底”薄,就越发显得急功近利,从而加剧了市场恶性竞争的遁环。 股东权益之“险” 让人最担心的企业发展前景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很坏,一种是很好。对于前者,因为有些原因是大家都看得到的,所以企业的各位股东对这种前景是有思想准备的,即使赔钱了,心里也觉得好受些;而后一种情况往往大大出乎股东们的预期,发展得太好了,好得令大家手忙脚乱,不知所措,产品“火”得不得了,利润直线上升。按理说,后一种状况应该是很多人期待的,但这种一夜暴富的“神话”总让人提心吊胆,能维持多久谁也心里没底。就像当年三株年销售达80亿元、红桃K在高峰期的总资产达55亿元,这么多钱怎么花?能持续多久呢? 小富即安的思想在中国的医药保健品企业中很普遍。在企业有了一定的资本积累以后,股东们就不愿意冒再次创业的风险,只乐意“就汤下面”,虽然利润低些,好歹每年分红,平平稳稳,没有压力。因此,股东们在新产品研制战略上往往难以统一意见。 管理缺陷之“险” 管理乏力,几乎已成为所有本土医药企业的一大心病。西方企业的营销理论都是建立在百年市场的基础之上,而多数本土医药企业的发展不过二十多年,国内的企业在市场上磕磕碰碰走完了人家半个世纪才走完的路。这在武林上可谓自成一派,虽不成系统,但在混战中倒也用得顺手,所向披靡。但市场终归是要走向规范的。一规范,管理就明显跟不上了。 俗话说:马上打天下,但不能马上治天下。本土企业在解决了生存问题之后,还来不及修整,外企又挟风雷之势咄咄逼近。是建立规范化的管理系统、制定长期的品牌战略,还是着重广告宣传和终端促销执行?本土企业正遭遇营销上的两难选择。 评估机制之“险” 企业的市场风险评估机制是建立在规范化的管理系统之上的,企业的风险预警机制也一直贯穿于整个经营过程。在市场经营中,本土企业也有抗风险意识,投入再生产和跨领域经营等都是分担企业风险的办法。因此,有不少企业经营呈多元化发展的特点,从建立庞大的产业链到涉足新兴成长型领域,本土企业做了大量的投入,但是效果都不理想,主要原因就是企业的战略定位不清晰。因此,才会有海尔涉足几十个行业后,赚钱的还是家电业;红桃K成立了药业、房地产、化妆品、酒业、印刷等数家下属企业,人们能记起的还是“红桃K生血剂”。其实,这其中,内耗也是一种风险。 人才之“险” 经济的蓬勃发展,促进了人才的异地流动。古人说得好:谷贱伤农。在人才辈出的时期,本土企业并没有很好地去引导自己的团队如何提高素质、应对挑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观念如家族观念在这些企业中还是根深蒂固,没有把拥有各种人才作为发展的机遇,一点也不珍惜人才资源。以为只要广告一打,就会有大把的人才前来效力,经营不善就大炒“鱿鱼”。这种理念源自老板的自负和自傲,缺乏有效监督约束机制。等到真正需要用人的时候,才会发现人才的缺乏了。现在有“中国没有职业经理人”的说法,本土企业难辞其咎。 而在外企,我们可以看到:宝洁公司早已把招聘会开进了校园,把企业文化与销售理念同大学生们共同分享,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微软在中国开展了数年的电脑普及教育,取得微软计算机等级认证的学生成千上万。外企这些做法,都足以引起有“中年涉险”之嫌的本土医药保健品企业的关注。 本文已发表于《医药经济报》2007年7月16日
中国品牌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