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中国赶超美国并非必然

中国赶超美国并非必然

作者:陶冬    转贴自:财经时报    点击数:1628


 

  日前我有幸于与三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蒙代尔、约翰·纳什、詹姆斯·莫里斯,以及亚洲开发银行驻华代表处汤敏、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李稻葵,在人民大会堂进行圆桌对话。对话的主题是全球化下的中国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莫里斯教授从中国的高投资倾向、蒙代尔教授从中国出口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剩余空间、汤敏博士从中国教育机制和投入等不同角度,论及目前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缺陷,指出了改进的方向。

  中国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笔者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可以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期,而且会给中国人民的生活以及世界经济的格局带来重大变化。随着日益融入全球化的世界经济,中国丰富的、勤劳的和廉价的劳动力,正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场变革。从纺织、玩具,到电子,再到化工、钢铁,甚至一、两年内中国有可能成为汽车整车和零部件的净出口国。中国制造业的优势仍在蔓延,至少在可预见的将来呈持续走强之势。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人民收入的提高,内部需求还将迅速扩大。虽然汽车和房地产业相继出现调整,相信均属周期性起落,远景依然亮丽。无论从中国产品在海外市场的竞争能力,还是从国内需求的发展空间看,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中国的经济增长是可持续的。

  但在资源、环保和体制等方面,中国却面临着明显的缺陷。经济的高速增长加剧着瓶颈现象的恶化。这些是中国经济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不过在这里,笔者想就中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提出两个进一步的命题。

  首先,中国制造业登上世界舞台的同时,往往伴随着该行业价格和利润率的明显持续下降。这种情况不进行根本性改变,制造业强势无法长期维持。

  中国制造业的强势是有目共睹的。“中国制造”的物美价廉惠及全世界消费者,但也带来利润率的下降。笔者认为,这个现象背后是产能过剩以及由此引起的价格战。中国劳动力丰富而且低廉,举世皆知。中国资本成本偏低却少有人提及。资本成本偏低,不仅体现在目前中国的实际利率水平在世界范围内都算超低,更体现在银行和借贷人对风险的意识和态度。许多借款人在借款时并没有考虑如何还款,由于体制上的原因,贷款的银行也经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样的后果是银行不断涌现的不良资产,同时使中国过度投资趋于常态。中国超过40%的储蓄率和老百姓对银行的信任,使十万亿元的储蓄不断流入银行,并转化为投资。笔者认为这种以不良资产为代价的工业化是不可持续的。而且随着2006年底银行业向外资开放,调整可能已迫在眉睫。

  其次,中国在劳动力上的优势,会因“独生子女”政策而在今后十几年出现一个逆转。如果生产力没有一个明显的改善,目前的增长势头二十年后难以为继。

  据测算,中国劳动力供应高峰会在2015至2020年之间出现,最早在2025年左右劳动力供求关系即可能出现逆转。目前的经济增长模式倚赖于劳动力与资本投入,生产力的提高有限。中国经济中不仅科技创意含量不够,对教育的投入和知识产权的保护也不够,企业的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如此的经济结构根本无法支持二十年后在新的劳动力供求关系下的增长需要,也难以应付急增的医疗、退休、社会保障开支。

  上述两个命题与其说是给出答案,不如说是提出问题。笔者在这里表达了一些带倾向性的意见,但这些并非结论。重要的是,提出议题,寻找解决办法。时下有人预言多少年后中国可以赶超美国。笔者认为,在这些结构性问题没有解决前,在中国没有出现自己的英特尔、微软之前,还是谦虚一些更好。中国赶超美国并非必然。

  作者为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董事总经理,亚太区首席经济分析师。

 

中国品牌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