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中下旬,又是一年毕业时,当很多同学顶着烈日四处求职时,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网络专业的应届毕业生丁鸣奇却端坐在自己的网络科技公司里,研发新的软件。丁鸣奇说,自主创业不但解决了他的就业问题,还给许多校友提供了锻炼机会。
丁鸣奇的公司坐落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内的温州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园里。2004年5月,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和团市委共同创办了该创业园,三年多来,来自市区6所高校的40多家创业实体进驻过创业园,园区创业团队专职工作人员达400多人,超过2万名大学生在园区里得到了锻炼。
现在,有很多像丁鸣奇一样的大学生通过自主创业,自己当了老板。更多的大学生,通过创业实践得到了锻炼,增强了就业能力。
第一步:学校“孵化”学生
丁鸣奇读大二时,正逢大学生科技创业园在招募学生入园,经过两轮严格的专家评审,他和同年级软件专业的徐联仁从众多报名者中成功“杀入”创业园区。
进入园区后,丁鸣奇和徐联仁刻苦研发软件、设计网页,工作室的规模不断壮大。去年3月,他们注册成立了温州音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丁鸣奇说,公司的成立离不开学校的支持,他现在正筹划着把公司从园区搬出去。
创业园区管理办公室指导老师周全告诉记者,创业园区每年两次招募学生入园创业,创业园里有近400平方米的办公场所,供学生免费使用。除此之外,为降低创业风险,园区管理办公室还经常请来专家和企业家,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进行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培训。
在创业园里,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创办的实体占了近六成。该校学生处处长潘毅说:“从入学开始,学校就加强学生的就业服务,鼓励学生根据所学专业,自主创业。学校‘孵化’出有创业能力的学生,这些学生再带动同学,这种良性循环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就业。”
第二步:学生“反哺”学校
采访时,记者看到,除了丁鸣奇和徐联仁,丁鸣奇的公司里还有10多名工作人员。丁鸣奇说,这些工作人员同样是在校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年级和专业。他们是给丁鸣奇和徐联仁“打工”的。
周全老师介绍说,学生进驻创业园区后,一般会请一些同学帮忙。这样做,既培养了其他同学的创业意识,也提高了他们的工作能力。三年多来,超过2万名在校大学生在创业园区里得到了锻炼。
类似的做法还有温州职业技术学院。2005年6月,该校计算机专业应届毕业生尚文理在校内创办了温州思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为支持公司发展,温职院不仅免去他们的场地租金,还把学校网站建设和维护业务交给该公司完成。现在,公司已经具备一定规模。为“反哺”学校,公司每年接收100多名在校生进行创业实践,为他们提供锻炼的机会,增强就业能力。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有关人员表示,创业实体让学生未出校门,就对企业的管理和操作有所了解,让学生“真刀真枪”地接受实训,有针对性地学习专业技能,增强了在校学生的就业能力。
启示:培养就业意识增强就业能力
温州大学城市学院社会学教授奚从清说,大学生自主创业是近年来大学里出现的新生事物,他个人支持大学生创业。奚从清认为,温州的民营经济比较发达,客观上给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好的土壤,大学生“在市场经济的大潮里畅游一番”,可以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提高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大学生自主创业还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就业意识和商业交往能力。
奚从清说,大学生自主创业也存在一些问题,有的大学生因为创业而耽误了学业。他认为,学业是创业的基础和前提,创业是对学业的促进,二者不可偏废,大学生要处理好学习和创业的关系。有的大学生创业时过于冒进,不能稳扎稳打。对此,奚从清提醒,大学生创业时要有良好的心态,一步一个脚印。
奚从清还强调,不是每个大学生都适合创业。大学生创业应根据经济能力和所学专业的实际,“像计算机、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学生就比较适合创业”。
中国品牌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