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穿牛皮或帆布制成的
“卓得戈”(紧身半袖坎肩),
脖颈上配套五色彩绸
制成的“将嘎”(项圈),
腰间系红、蓝、黄三色绸子
做的“策日布格”(围裙),
下身穿32尺或16尺白布
做成的肥大“班泽勒”(裤),
外套一条
绣有各种动物或花卉图案的套裤,
脚蹬马靴
——这是传统的最正宗的“搏克”装束。
方兴东语录
从2002年8开始做博客,应该是前3年都是没有什么竞争压力。但是,如今,一切格局已经完全不同,与一年前相比,博客世界的竞争压力已经十倍地增加。残酷的“快鱼吃慢鱼”阶段已经全面开始。
方兴东自我介绍
1.“浙江+义乌”人,“交大+清华”人
2.十年来保持“农民品质+诗人理想+学生心态”
3.与王俊秀共同创办互联网实验室和博客中国
4.出版《21世纪的书》、《IT史记》、《博客》、《起来——挑战微软霸权》和诗集《你让我顺流飘去》等20部作品
5.倡导“新生活方式:你我的网络,你我的生活”,“让每一个人拥有自己的博客”
在blog没有风靡之前,
“搏克”这个发音是蒙语“摔跤”的意思。
因为这个原因,总让我把浙江人方兴东当作是蒙古族,
觉得他把weblog翻译成“博客”,
是因为他知道这个音节中所具有的挑战、征服与拼搏的属性。
作为把网络日志带入到内地的第一人,
方兴东坚持,不管是“网志”也好,“部落格”也好,
至今没有译名能超越他赋予“博客”的精神
——时尚、积极向上、大众情结。
他也是宣称今年要做中国第一个全面盈利博客网站的ceo,
但博客的盈利模式却尚未探索完毕。
现在,他广为人知的身份是博客网董事长兼CEO,互联网实验室(chinalabs)的创始人兼董事长。
方兴东显然是对过去的日子怀着极大热忱的,因为他回答这个问题非常快——“写诗啊!我是学校诗社的社长,还出了一本诗集,在1999年的时候。”
“在那之前呢?”
“学校文学社的社长,影视协会的会长。”
“什么学校,清华?”
“西安交大,我读的是高电压专业。”
高电压专业硕士,十年清华求学却成了传播学博士;互联网起家,七年创业,曾是文学青年;在学校时被认为是“商业味道太浓”,进入商场,却又被看作是“标准的书生”;他的目标不在于博客,而是创造一个孵化器,不断推出类似博客这样的“赚钱机器”。
是什么让这个文学青年选择了在互联网创业呢?财富?梦想?还是纯粹的机缘?
博客创业,“在路上”七年
方兴东坦言,七年来,博客的市场价值尚未完全开发,今年才是真正的盈利转折点。
1996年,他开始了互联网生涯,第一个身份是互联网评论员,“为互联网摇旗呐喊”。
[NextPage]
1999年,一个叫互联网实验室的创业雏形诞生,方兴东为各种规模的网站提供咨询顾问服务。依照我的理解,这是诗人身份的一个过渡,习惯于用笔说话的人的最安稳的选择——他当时不懂技术(尽管十年后的今天仍旧不懂),但是有敏锐的感知力和犀利的笔锋。
2002年,这个奋力鼓吹互联网的人,发现他在这个虚拟世界的话语权似乎也并不那么真实,一篇叫做《向微软投降》的反讽型评论,挂在网上两个小时后,消失了。
为了话语权,他找到了博客,而博客让他找到了互联网的未来——他在《博客论》中提到,博客是互联网的未来,它可以让每个互联网的参与者拥有主动,无限制发挥创造力。
他要给网民的话语权办个网站,于是,博客网的前身博客中国诞生了。
然而,博客的诞生和发展似乎有着天生的矛盾——反商业和商业模式。处理好这个问题,成了博客网能否生存的关键。
博客网的商业开发,最初仍是围绕广告产生的,选择博客进行广告投放,每个有效点击可以使“博主”获得0.5~2元的收益——8月时“博客金行”面世,理论上,它的1200万用户可以提出申请,允许页面上挂出相应的广告,之后,博客网与个人博客分成——下一步,方兴东计划把博客金行做成交易平台,实现博客文章的买卖或者其他增值服务。
抛掉方兴东自己的经营不谈,2002年时他指出的“博客未来论”,到今天似乎已经得到了印证。当博客不再是一个两个新兴网站的“噱头”,而是连传统门户网站业介入进来的项目时,它所可能产生产业价值就不容忽视了。
方兴东创业,正逢网络经济最红火的时段,股票市场上,但凡沾“科技”二字的股票,没有不涨的;而他发现博客,却是在“互联网最困难时期”。
在热闹市场上赚钱,冷清时期创业,适逢其时,是方兴东走向“新经济”财富之路的关键。
“在方兴东先生没有找到互联网之前,他在干什么?”
我问方兴东。
周期性波动,互联本性
创建了博客网站后,方兴东和他的团队成为这个市场最早的参与者,但“博客”最初的日子却很艰难,因为“世道不好”。但2003年,一个叫木子美的女性出奇地使博客火了,因缘际会,方兴东的事业迎来了曙光。
在高科技的行业里,人人都很优秀,但面对困境,却不是品质优秀和技术卓越就能够坚持下来取得成功的。
方兴东说,不是每个创业者都能坚持到机会到来的那一天。
互联网的高升低落,往往就发生在二三年间,以后是不是还要不断经历这样的低谷?高潮?
“互联网行业的特性就是起伏”,据方兴东说,互联网的魅力就来源于起伏,它的波动周期和幅度都要比其他行业剧烈。很多不错的公司都曾经历极度的低谷,而能够坚持下来的,往往就是胜利者。这样的说法很像是“长线投资法”提倡的投资理念,只要一直持有,就有机会获得超额收益。
在别人一窝蜂介入时,他似乎并不着急,也不介意竞争对手,“我以前经常跟新浪的陈彤他们说,博客不错,应该做。”在方兴东看来,商业模式的探索远比保密或者把“互联网做成几个人的生意”重要得多。他的目标,远不是做成一个博客网那样简单,在外表文雅的方兴东的心中,有一只张牙舞爪的狮子,一直在等待机会。
2005年得到的11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让这个一向贫穷的团队有了信心,没钱时都可以做成事,有了钱,只要不头脑发热,博客盈利、上市,只在早晚。
“张朝阳是富人,我不是”
博客网现在值多少钱?方兴东身价有多高?
这个问题,方兴东自己也答不出来。对于“新经济创富英雄”的概念,方兴东的第一反应是“创富英雄,要从哪一个角度谈起?”
一谈到互联网经济,他们总是习惯于一个又一个“一夜暴富”的神话,新浪、搜狐、盛大、百度,在互联网的世界里,人们看过太多这些公司的创始人一夜登上富豪榜的故事。新浪的前任CEO王志东曾经说过上市是让他把此前多年的财富积累一次套现的过程,据王志东说,因为身价大涨——“新浪上市后,很多人都认为,我可以直接退休了。”
互联网的价值衡量体系一直都是上市后的股价。
方兴东说:“比如张朝阳,公司已经上市了,套现了,那是真富了,但我还在创业途中呢。”
大部分的创业者最终梦想就是上市,方兴东也不例外。但显然,他是有野心的——把互联网实验室变成一个孵化器(创业平台),他做老母鸡,孵化出一个项目推出一个项目,然后就是每个项目的独立融资、上市。
这显然是从集约的角度去规划他的财富生活的。
一夜暴富并不是方兴东退休时的目标——他说,当一个人品尝过创业的刺激与快乐后,就很难再找到另一种快感与之相抗衡。因为再难以找到更令他激动的事情,所以他的终极目标就是创一辈子业。
讲好“博客”这个故事
方兴东有6000多本书,10000多张影碟,但除了阅读,他对生活品质的要求,几乎没有。倒是十分像传统行业或是白手起家的乡镇企业家。
衣服,他完全不知道牌子,“我老婆给我买什么,我就穿什么。”
笔记本电脑,不了解配置,“去年他们给我买的,我也不懂技术,不用太好。”
最与他商人身份匹配的,就是他有间160平方米的大屋——“我以前每次搬家,都要雇两辆卡车搬书,实在受不了了,就决定买个房子”——“现在有一间房间专门放书,碟放在卧室,堆了一面墙都是”,“我现在最放松的时候,就是躺在床上看一部电影。”
他喜欢那种能触动心灵的影片,像《天堂影院》、《海上钢琴师》,还喜欢《疯狂的石头》,原因是现在能讲好一个故事的电影并不多。
而他,就在致力于讲好博客这个故事。
“新经济”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它为更多的人提供了把梦想变成现实的机会。由始至终,股票市价、富豪榜排名,都是无法完全展现“新经济”的财富梦想的。
在里面做梦的人,有疯狂的金钱崇拜者,也有单纯的理想主义情结。这个行业,一直不乏投机者,等着作为“原始创业群”分享上市的丰厚成果,但更多的是怀揣梦想的人,在一步一步实现着他们的互联网事业。
方兴东的互联梦想的实现,在于发现能力而非经营或研究,他甚至不懂技术,却把博客事业坚持了七年。创业的核心在于团队协作和优势互补,方兴东敢于判断和作出选择,也似乎总能找到合适的“互补”,他说:“我的优势在于优缺点明显,还在于我清楚知道自己的缺点。”
中国品牌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