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王云生:随和,不随便

王云生:随和,不随便

作者:徐立洋 徐健淞    转贴自:中国计算机用户    点击数:2514


    2007年5月15日早,风微微凉,北河沿大街上的国槐葱郁挺拔,在王云生的办公室窗外轻轻摆动。窗台上的六盆蕨类植物已经干枯变黄,倒是显出另一副生机。王云生一天的工作从七点十分准时开始,这已是他多年的习惯了。

    “有人说我是‘工作狂’,要是改成‘工作迷’,我就认同这个评价。如果能成为本职工作的‘迷’,工作就会达到‘如痴如醉’的境界,这是我追求的目标。”

    出生在六零年代

    记者甫一坐定,王云生就打开了话匣子:“我是六十年代生人,和刘德华是一代的,他不是有首歌嘛,‘有一个笨小孩出生在六零年代’。”

    少年时的王云生下过乡,种过地,挖过防空洞,当过刨工,还做过公共汽车售票员。这些学工学农的经历让勤劳吃苦的朴素品质深深植根于他的内心,并在日后的工作中让他受益匪浅。

    “笨小孩”非但不笨,反而非常有市场观念。1987年,还在上研二的王云生只身从吉林南下北京,花了一个月时间联系各大部委、银行,做论文、做调研,为来年的工作做准备。毕业时,他没有等待分配的结果,而是自己去应聘。这在计划经济、信息化人才紧缺的当时,算得上特立独行了。物价管理局、建设部、工行、农行、国家外汇管理局等五个单位的电脑部都向他发出了邀请。

    如果说选择工行是一种机缘的话,那后来从工行来到进出口银行与其说是一个契机,不如说是友情帮他做出了选择。1999年,原工商银行常务副行长羊子林被调任中国进出口银行行长。那时的进出口银行科技部甚至还不是个部门,只是个电脑处,总共5个人,搞了几个项目都不成功。羊行长说:“咱们最大的弱点在人,我给咱们引进个人才来,我就不相信搞不下来!”

    当时的王云生已经是工行基金托管处的处长了,在工行任职14年,刚刚从科技转向业务,前景一片大好。可是羊行长的一句“云生,你来吧,我这儿需要你帮忙。” 让王云生无法拒绝。这不是领导对下属,而是出于一个朋友的请求。

    他说,“我来这不是为了更好的待遇和更高的职位,或者要解决爱人的工作、孩子的学校问题。我什么都不要求,只要跟我说清楚干什么活,我是想来这踏踏实实做点事的。”

    行长曾在全行大会上立下军令状:“我引进了一个人才,看两年之内能不能给全行建成信息化系统!”任职之后,王云生感到压力重大,因为这不只是个人的荣辱,而是检验他能不能把工行的思路和精髓引进来,为进出口银行作贡献。“要是只学了皮毛,那可就要‘误人银行’了。”

    策略+能力!

    来了之后,王云生发觉并不是豪气干云地应允下来这么简单的。虽然回首往事,他反复提到“捷径”和“运气”两个词,但细细听来,这两个词换成“策略”和“能力”其实更为恰当。

    他所谓的“捷径”的第一步,就是把纯手工的操作变成自动化系统。2000年的进出口银行,全行上下都没有一台计算机,更离谱的是,所谓的电脑处只申请到了一台电脑。一个人用,其他四个人就闲着,那个人走了其他人还得抢着上。一个银行哪能这样?当务之急就是实现人手一机。

    进出口银行虽小,可也五脏俱全,要开发全套的业务系统,从哪开始呢?只能先上办公自动化系统,它跟每个业务人员都关系密切,而且是最容易实现的。不会用?那就培训。连行长在内,全行上下从word、IE学起。

    “捷径”的第二步是行内全国联网,把分行和分支机构全部连接起来。网的带宽虽然不大,传输速率也不高,只花了几十万就基本搭建成形。但通过这个网,全行就连成一个整体,实现了集中管理。这样,信息化的成效很快就让每一个人都切身地感受到了。

    比如发通知和公文,只要点击几下鼠标,全行上下就都能看到。比如视频会议系统,以前全行会议要把各分行集中起来,住的是高级宾馆,用的是租来的会议室,一次就花十几万元。一年少说有几十个会,三、四年下来省了上千万元,这笔数百万的投资成效斐然。

    第三步是最难的,也是最代表银行水平的业务系统的开发。如果说前两步是幸运的话,这一步可是实实在在来真格的了。可说到关键的地方,王云生仍然用“运气”二字一带而过。他说,他是用“2+2”分步实施上的综合业务系统。每一个承诺,不管是三个月还是五个月,都跟他说的分毫不差,按时按点地运行起来。“我运气好。”他说。可是,从后面的交谈和下属们七嘴八舌的讲解中,“运气”二字的另一种诠释逐渐清晰起来。

    “施工队长”CIO

    王云生刚来进出口银行的时候,手下只有5个人,而且都没经验。他手把手地教他们基本工艺,怎么布线、走线、钉线卡,有时还得干体力活。慢慢地,事必躬亲成了王云生的习惯,在信息技术部也成了人尽皆知的传统。

    上海分行筹建的时候,王云生跟工人一起敲敲打打,搬桌椅。干活的时候不觉得吃力,有一天干完活回住地,才发现腿疼得不听使唤了。回北京之后越来越严重,咨询了好多医生最后确诊为腰间盘突出。半年的按摩、牵引、中医推拿,所幸没有手术就治好了。

    说到上海,王云生的下属们讲了这样几件事。分行筹建的时候,负责人不认识王云生,到施工现场跟工人们说:“总行的科技部老总要来了,你们好好表现啊。”其实王云生正蹲在旁边干活呢。他说,我天天跟他们混在一起,就像施工队长似的。

    在上海灾备中心的建设过程中,王云生一直冲在第一线。有一次,从北京运设备到上海,为了保证设备的安全,他亲自押运,跟着汽车送到上海。铺网线的时候,他甚至趴在地上一个一个接插口。“他这种精神挺鼓舞我们技术人员的。”李志新说。

    刚来信息技术部没多久的王玉萍笑言,部里流传着这样一个典故。有一次调试设备差点出危险,王云生双臂展开,大义凛然地说:“你们大家都撤,我上。”她说,具体细节有待考证,但王总确实是这样的人。

    当向王云生求证时,他笑着说,我父亲就是工人,从小受这种教育,能多干就多干点,没什么好吃亏的。记者在和王云生的同事们聊天时,无意间透过窗户看到他正蹲下给一个转椅拧螺丝,然后站起来拍拍土,没事人似的走开了。

    培养下属有一套

    “我干了这么多年,如果说有一点心得的话,那就是,在给行里完成任务、搞开发的同时,有意培养一批人才。”王云生说,每次一个项目下来,谁管运行,谁管开发,开发哪个环节,他都要把手下干将们的性格、经验、条件、技术能力等各方面综合考量一番,再有针对性地布置任务。有的年轻同志工作能力强,但文字能力弱,王云生就老督促他们搞研究,写论文,帮他们改稿子,并且还向杂志社引荐。这对年轻同志不单是种帮助,更多的是种鼓励。

    除此之外,每位下属日后的路线他也有详细的规划。有的人做过多年项目经理,经验丰富,有一定的协调能力,可以往管理层培养;有的人不善于沟通,但技术水平高,勤于钻研,就让他往业务、技术方向继续深化。技术上还有开发和运行可以调整,有的人适于搞开发,因为新建项目可以更多地锻炼协调能力;而有的人不愿意跟人打交道,就让他专攻机器,负责运行。

    说到这里,王云生笑了:“我就差给每个人写一份详尽的方案书了。”他说,不能光想着完成行里的任务,同时还要把人才锻炼出来,这对他们自己是一个长期的发展,对我们行、对整个社会也是一个贡献和进步。
 
    部里的年轻人多,在王云生的带动之下整个团队氛围单纯、和谐,凝聚力强。大家都愿意在这干,至少现在没有人想离开。
他在员工的培养上要求十分严格。“搞科技千万不能投机取巧。对国家来说,一个项目几千万说不行就不行了,这都是老百姓的钱,让人看了很痛心。”他给每位新员工都制定了一套《新员工手册》,这在全行都是绝无仅有的,对国企来说也不多见。而且专门制定了一整套交流管理办法,欢迎行外甚至国外的专家来讲课,以引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他一年至少要组织50次大大小小的技术交流会。

[NextPage]

    现在的信息技术部,形成了一套健全的工作作风和机制,包括制度、考勤、总结和培训。无论什么时候,他对部内的工作都了然于心。安全处的段永红说:“他是我们信息技术部的设计者、建设者和探索者。他对银行业信息技术的发展如数家珍。”

    他让大伙都放开手脚干,出了成绩算大家的,有了问题都是他来扛。“其实对年轻同志们来说,更多的不是给他们提拔,而是给他项目。他干的活多了,经验和见识多了,成长就快。” 在王云生的培养下,部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全国优秀共青团员、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和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集体和个人获得行内行外的荣誉达59人次。

    “工作狂”的人格魅力
   
    “说起来惭愧,大家都说我是工作狂。其实我是在工作中找乐趣,比如干一个项目,做一个方案,能批下来,能按计划实现,自己就觉得很满足,不求别人的评价。我是自我陶醉型的。”

    王云生说,他每年写完工作总结,自己看了都感动得掉眼泪,觉得亏欠家里,但一放下就又投入工作了。好在爱人十分理解他,因为她在大学教书,不用坐班,就腾出来更多的时间管家、管孩子。说到儿子,王云生神采飞扬:“我儿子学习比较好,我也不管他,给他空间让他自己发展,全靠他自觉。”因为太忙,偶尔有几个得来不易的空闲周末,王云生都用来陪儿子,以补偿自己的愧疚之心。

    搞IT的经常加班,因此王云生特别注意员工的身体。每周五下班之后,王云生都带着部里的同事去体育馆打羽毛球、乒乓球、篮球,这已经成了一项不成文的规定。每年还会定期跟家属们聚一聚,以感谢他们的支持。“他们生活上有什么事都爱找我商量,买房子啦,生孩子啦,今年就有好几个人要抱上金猪宝宝喽。”

    王云生在部里提出了“快乐工作、幸福生活”的口号。工作之余大家经常去钱柜唱歌,就是为了“乐呵乐呵”。段永红还悄悄透露,王总最爱唱刘德华的歌,还有莫文蔚、孟庭苇,“除了S.H.E.他什么都能唱。”

    王云生在金融界、IT圈里交友甚广,这源于他的不计私利和随和的个性。每个项目里都能交到新朋友,这么多年下来和他们积累了深厚的友情。每每见面,他们还一起回顾往昔,那些都是十多年,甚至二十年前的事了。王云生对这点特别自豪,能在工作中交到很多真朋友,得意的时候互相提点,失意了也能记着彼此。

    在跟厂商接触的过程中,王云生从未把他们当作是甲乙方的关系,这使得供货商和他在项目合作完之后,还建立了很深的私交。现在还经常有公司来找王云生,都不是谈合作,而是向他咨询引进的产品是否有销路,如何打开销路。

    大学里搞论坛,学生找到王云生,说,王老师,我们在学校接触社会少,您来给我们讲讲课吧。王云生就去了,一分钱也不要,“学生能有什么钱呢”。联想集团金融部搞全国培训,也来找王云生,因为信息化的20年他都经历过,所以听课的反响很好。联想金融部跟他关系特别好,其实他们倒真的很少买联想的机器,不是甲乙方的供货关系。

    他们都知道王云生的喜好,即便是要感谢他,也是在路边的夜市来上,20块钱的烤肉就能把他打发了。

src=http://www.ppzw.com/UploadFiles/20076415312384.jpg

专辟出来的一隅,盛放信息科技部的荣誉和员工的心血结晶

src=http://www.ppzw.com/UploadFiles/20076415259119.jpg

有意栽培了一批精兵强将

    记者手记

    作为一名刚入职的新记者,这是我第一次独自出外采访CIO,采访之前我始终心存忐忑。会不会冷场?会不会被轻视?会不会被忽悠?当时,再多的准备都不足以平息我的不安。

    为了尽快打开话题,一开始我就不打自招,承认了自己的稚嫩。意料之外的是,我没有丝毫的紧张,王总相当配合,采访进行得异常顺利。并不像预想中那样,会是一场失败的采访,给日后留下阴影。

    采访之后的第二天,我打开邮箱准备给王总写一封感谢信,不期然看到了他的邮件,他竟然先给我发来了问候信。他说希望给我的第一次采访留下深刻印象,还对我采访的不足之处提出建议,供我参考改进。更重要的是,他生怕我们的话题太过宽泛,我无从下笔,还帮我提炼出了他的谈话要点,非常详细。那一刹那,我的眼泪几乎夺眶而出。他无法想象,这封邮件会对一名新记者的职业生涯带来怎样的影响。

中国品牌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