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伊利投资5亿元建设的亚洲最大的婴儿奶粉生产基地举行了盛大的奠基仪式。据悉,这是伊利集团继2006年着力打造杜尔伯特、新疆高档奶粉生产基地后的又一大手笔。
显然,伊利集团希望毕其功于一役,借助奶粉这一细分市场迅速撕开中国高端奶粉市场的一角。而此也标志着伊利已成功突破技术壁垒,正式进军高端配方奶粉市场,与洋品牌展开正面交锋。
2007年,一场群雄逐鹿、问鼎高端奶粉市场的惨烈战斗即将打响。2007年,注定是伊利奶粉市场“无限风光在险滩”的一年。
十年磨一剑,打破洋品牌“垄断”局
对于所有的乳品企业来说,2007年奶粉市场已经不能再等了。虽不能说2007年的等待就是坐以待毙,但这种等待则意味着奶粉行业的机会越来越少。2007年,奶粉行业的竞争格局已显露出其残酷的表情。
长期以来,中洋奶粉一直有较为明显的市场间隔,80%的高端市场尤其是婴幼儿奶粉市场一直被多美滋、惠氏、美赞臣以及雀巢等国外品牌牢牢占据。截至目前,全球排名前100名的乳品企业已经有20多家进入中国,进口品牌的产值已占我国乳品市场的1/3。
可喜的是,近几年内,外资品牌的垄断地位虽然一时难以撼动,但是,随着国内企业的广泛参与,一场内、外资品牌的拼杀不可避免。随着液态奶利润越来越稀薄,越来越多的国内乳品企业大规模投资奶粉领域。
2004年之后,雅士利、圣元、完达山等一批国产奶粉品牌开始向中高端市场发力。2006年,我国高档婴儿奶粉市场规模接近50亿元。为了进一步抢占市场,国际乳业巨头惠氏、雀巢、美赞臣、雅培等在婴幼儿奶粉高端市场上频频发力,纷纷打出不同的新概念促销,并推出自己的升级配方奶粉。不仅如此,完达山、新希望等企业也一直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而对洋品牌而言,伊利现在是他们在中国的最大对手。伊利奶粉飞速的成长速度,让任何一家外资企业都不容小觑。中外奶粉2007年的战斗,实质上是伊利与外资品牌的博弈与“论剑”。而在这场实力与智慧的较量中,伊利作为唯一一家民族乳品企业义不容辞地扛起了“御敌”的大旗。
资料显示:在奶粉市场,从2005年开始,伊利就打破国际品牌在国内奶粉市场的垄断局面而成为国内市场上的第一品牌,并抢先一步推出中高档婴幼儿奶粉,始终保持着140%的增长。而伊利集团发布的2006年报显示,伊利奶粉销售收入达到20.09亿元,国内奶粉品牌市场第一的位置愈加巩固。至2006年,伊利中高档奶粉已经基本完成了以高附加值产品为主的产品格局调整,牢牢占据了国内主流市场,品质形象获得市场充分认可。
在一线城市,伊利品牌价值上升也很快,已经在分享高端洋奶粉的声望和利益。AC尼尔森调查得出结论:伊利的品牌价值已经达到了与高端洋奶粉平起平坐的地位。在2006年所有城市最经常使用的品牌中,伊利的总认知度居第二,不仅远远超出所有本土品牌,更完全打破了洋奶粉的垄断局面。
2007伊利表情:“布局谋篇”与创新共舞
内战对于中国市场来说并不陌生,彩电、微波炉、空调、手机、液态奶等都经过残酷的市场洗礼。2007年,对于奶粉领域来说,这场内战则刚刚开始。2007年,资金、企业、人才都会流向奶粉市场,这意味着奶粉市场的洗牌开始动作。
作为洋奶粉,其核心竞争力在于品牌和服务,也正是良好的品牌形象和细致的服务支撑了其高价格、高利润。而作为土生土长的民族品牌要想与洋品牌抗衡对垒,寻求自己利益突破的最大点,优势又在哪里呢?
[NextPage]
首先,拥有奶源基地是民族品牌制胜“混战”的最大法宝。外资在华多年,没有自己的奶源基地让其在华业绩缓步不前,而且非常被动。而伊利集团2006年完成“全国织网”后,凭借呼和浩特、杜尔伯特、新疆、湖北4个奶粉基地,成为国内产能最大、设备最先进的奶粉生产厂家,并且涵盖了华北、东北、西北、华中四大战略区域,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从生产地到销售与消费市场的最佳距离布局。2007年,伊利优势全面释放,“收网捕鱼”的时刻也必将到来。
“2007年,伊利产能持续释放后,将与其婴幼儿奶粉专家品牌形象双剑合璧,竞争能力必然大幅提高。而且由于把握住了牵手奥运的历史机遇,伊利即将完成对外资品牌的全面超越”伊利集团副总裁张剑秋说。
其次,寻求产品的差异化,不断创新寻求突破,是民族品牌“掘金”高端的必然出路。“国产品牌要想摆脱这种价格战的低水平竞争,民族乳业的唯一出路是自主创新,只有通过品牌创新营销创新尤其是产品创新来超越竞争对手,才能实现自己在消费者心目中独特的价值”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宋昆冈说。
伊利高档婴幼儿配方奶粉无疑是创造这份业绩的头号功臣,凭借着强大的研发能力,伊利成为首家对中国人母乳进行专项研究的奶粉厂商,并且在保证产品品质的基础上,实现了对中国人体质高度适应的重大突破,因此高档婴幼儿奶粉占奶粉产品的比例,从2003年的不足30%大幅提升,到2006年已经超过50%。
伊利在2005年独家包揽全球最著名的益生菌LGG在中国的使用权,在配方奶粉上已经掌握世界先进技术的伊利如虎添翼,据了解,在奶粉中添加LGG的研发进程已经取得重大突破,未来的一家独大局面指日可待。伊利在中外奶粉大战中充当了民族品牌的统帅角色。它以国际级的品质,从中国奶粉品牌群中脱颖而出,一举跻身于最高殿堂,同时又和“洋奶粉”的对垒中占据了主动。现在,规模已经傲视群雄的伊利奶粉再扩产能,借势发力,2007年再上新起点。
伊利奶粉:比中国人更懂中国人
国产奶粉和外资奶粉之间的利润率相差将近10%以上,而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已经不是10年前的产品质量差异,而是品牌形象的差异。
高端奶粉的卖点不仅仅是它的价格、它的配方,归根结底是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安全可信的形象,这一点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立的。这也就是本土奶粉很难在短时间内进入高端奶粉市场的根本原因。
中国奶粉市场阜阳奶粉事件之后,整个消费者对品牌和质量的诉求认同空前高涨。在奶粉行业竞争的今天,质量就是根本,只有把消费者的权益放在首位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品牌的效应是需要时间的考验的,然而品质的保证却可以通过一次突发性事件的洗礼而显出真实本色。几年前雀巢的“含碘量超标事件”和“阜阳奶粉事件”一直让消费者心有余悸,而对于伊利来说,则用产品证明了品牌和品质双重保证下本土奶粉的优势。
中国有句话叫做“知儿者莫如母”。作为企业也一样,不但要了解产品的大众特性,更需要用细节的个性来参与到人性研发来。伊利是全球第一家致力于中国母乳研究的乳品企业,科研人员通过研究发现,我们的奶粉更适合中国消费者的体质,更符合中国消费人群的实际需求,由于日常的饮食习惯不一样导致中西方母乳的成分的不同。而洋品牌奶粉,尤其是婴幼儿奶粉基本都以西方人的母乳为参照研制而成,因此,最适合中国宝宝喝的奶粉并不一定是洋品牌,而是最了解中国宝宝的品牌。因此伊利在奶粉上尤其是婴幼儿奶粉研发上始终以中国人的营养需求为出发点,为中国消费者量身定做配方,以弥补洋品牌奶粉的不足。
2006年下半年来,国际乳品巨头或打出胆碱、复合益生元组合,或升级营养配方,试图改良品质。而作为中国乳品企业的龙头,也依靠着技术创新和调整产品结构,与外资展开了一场优质大战。2006年初,伊利就推出了益智营养的“A+B”系统。而在2007年,伊利又再一次对配方进行了升级,增强了益智营养的有效吸收,为宝宝的智力发育添加了新的动力。目前,伊利奶粉的各项营养指标与进口奶粉不相上下,而比较价格、渠道深耕、精细服务等关键因素则略胜一筹,中国婴幼儿奶粉的专家品牌形象深入人心。
2007年,由于“金猪”年的因素,预计婴儿出生率将上升,新生婴儿达到2000万人,婴儿配方奶粉将迎来更大发展空间。作为“中国婴幼儿营养专家”伊利集团,肩负使命,配合婴儿专用奶粉的升级,在儿童产品上也进行着不懈的创新和努力。目前看来,伊利已在这场品质竞技中初步夺得话语权。全国奶粉市场前20位品牌市场综合占有率,伊利领衔的本土品牌,整体占有率超过60%。
服务于中国人的健康是伊利最大的梦想与使命。在这条没有终点的路上,伊利会用品牌开路、品质说话,大踏步地走下去。因为,伊利比中国人更懂中国人的健康需求!
中国品牌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