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去年以来业界发生的网络安全事件,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熊猫烧香。这起事件,对网络的危害和影响,人们记忆犹新。
就在人们正在走出熊猫烧香阴影之际,业内再爆严重安全事件。5月18日,赛门铁克旗下的著名安全套件诺顿出现误杀事件,导致数百万企业和个人用户电脑系统崩溃。截止目前,由于诺顿误杀造成的事故影响已经波及到国内外众多反病毒软件厂商,瑞星、江民科技、卡巴斯基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牵连。
与此同时,一些受害的大型企业正在准备向赛门铁克发起索赔活动,要求对方赔偿因此造成的的经济损失。
笔者认为,诺顿误杀事件,从涉及范围和影响面讲,其危害程度甚于熊猫烧香。对于处于成长阶段的赛门铁克来说,此事的发生,绝不是一件好事。如果处理不当,误杀事件可能会使赛门铁克在安全市场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使安全市场出现重新洗牌。
目前,赛门铁克占在全球安全软件市场以59.8%的占有率遥遥领先于其它竞争对手。据Gartner组织的最新调查显示,赛门铁克仍然领跑安全软件市场,2005年其收入占了全球总收入的32%多。在反病毒产品方面,赛门铁克的销售额则占了整个市场份额的近54%。拿中国市场来说,赛门铁克的份额也高达30%以上,与瑞星、江民科技、金山毒霸、卡巴斯基等分享市场。
然而,在这些骄人成绩的背后,赛门铁克也有着隐隐的内痛:对手的猛烈进攻,已使自己的市场份额出现轻微的下滑。特别受微软安全因素的影响,赛门铁克深感芒刺在背,秋风瑟瑟。眼下,微软的Vista系统正在全球火热销售,挟Vista之东风,微软OneCare Live的销售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正在成为赛门铁克未来最为主要的竞争对手。
面对微软的低价战略,赛门铁克赛门铁克如何寻求破解之法?面对市场新一轮的收购狂潮,赛门铁克能否继续独立生存?面对日前发生的误杀事件,赛门铁克能否成功化解危机,最大程度地减少负面影响?
这众多的疑问,在拷问着赛门铁克,也在拷问着网络面临的新的安全。笔者认为,问题的出现,既有偶然因素,更有必然因素。把Windows文件当成病毒查杀,这说明什么问题?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赛门铁克与微软之间缺乏最基本的合作。对于一个安全厂商,如果不能与操作系统厂商在安全机制方面达成合作,恐怕今后会发生更多起的“误杀”事件。微软是赛门铁克的对手不假,但首先还是其最大的合作对象。因为不论是在消费市场,还是在企业市场,微软的影响力至今仍无人能够憾动。如果仅仅处于竞争之目的,拒绝与市场实际的统治者进行开诚不公的合作,受害的不光是用户,赛门铁克也无法幸免。
鉴于此,笔者建言,赛门铁克应以此次事件为契机,认真反省自己的市场安全策略。
首先,要正确调整与合作者的市场关系。过去,双方曾有过密切的合作,可以说是井水不犯河水”。但自从微软进军安全市场以来,双方的合作依存度开始急速下降,取而代之的对抗和竞争。微软入局,自然会对赛门铁克的市场份额构成冲击。但是,如果能够正确处理这种竞合关系,赛门铁克也能从这种新型的关系中获得利益,既可以维护市场利益,又可以赢得微软在安全机制认证、防范安全攻击等方面的支持和配合。除了微软,赛门铁克也需要进一步修正与其它竞争对手的合作关系,如果能从此次事件吸引教训,今后赛门铁克就能更多地得到瑞星、卡巴斯基等在技术方面的协作和信息方面的共享交流,避免“误杀”等低级错误的出现。
其次,要学会真正维护用户的安全利益。用户选择赛门铁克,是对赛门铁克的信任。用户想从赛门铁克获得的,不仅是一种安全产品,一种防范病毒、黑客攻击的技术屏障,而是一种从里到外、全面呵护的安全服务。在风平浪静时,用户需要赛门铁克,而在受到风险攻击时,用户也需要赛门铁克。当然,在此次事件中的众多受害者,就更需要赛门铁克。他们需要赛门铁克主动承担负责,积极化解风险,最大限度地挽回损害。与外国用户相比,我国的消费者主动维权的法律意识还不是很强,这种维权行为尚未成为广大用户的一种自觉行动。但这绝不能成为赛门铁克逃避责任的借口的理由。我们希望,赛门铁克不应被动接受用户指责,成为应诉对对象。而应主动出击,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真正为用户的利益说话。
中国品牌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