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郑晓峰讲述千岛湖啤酒成长传奇

郑晓峰讲述千岛湖啤酒成长传奇

作者:余广珠    转贴自:今日早报    点击数:2507


    中新浙江网3月5日电  25%的股权卖了3个亿!上周五,一场国际收购案将杭州千岛湖啤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千啤公司)及其董事长郑晓峰推向了前台。

  这个据说只有读书一个爱好的浙商新贵,在一夜之间宣告浙江最后一个年产超过10万千升的自主啤酒品牌放弃“单身”,与世界500强企业——日本麒麟麦酒株式会社(以下简称:麒麟公司)实现联姻。

  在没有合资之前,千啤公司的高层甚少在公开场合亮相并接受媒体采访。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不显山露水的企业,去年创造了7000多万元的利税。是什么原因让千岛湖啤酒一鸣惊人?

 
 src=file:///C:/Documents%20and%20Settings/ppzw/My%20Documents/My%20Pictures/2007030508472585-1.jpg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在合资事件之后,郑晓峰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改制借款扬帆启航

  “未语先笑”是郑晓峰给记者的第一印象。和蔼的脸上始终挂着憨厚的笑容,直白的语言,舒缓的节奏,使得他极具亲和力。

  1998年以前,千啤公司还是淳安县一个老牌企业——淳安县千岛湖啤酒厂,年缴税收仅170余万元。随着全县企业改制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当年啤酒厂改制被提上议事日程,时任副厂长的郑晓峰被提名担任公司董事长。时年33岁的郑晓峰向亲戚东拼西凑,借了数十万元,满怀创一番事业的希望在千岛湖上扬帆启航。

  喜欢读书,尤其是喜欢研究经济类书籍的郑晓峰,从一开始就明白机制和人才对于企业的重要性。所以1998年他上任伊始,就开始在全国各地物色能够给千岛湖啤酒带来变化的人才。

 src=file:///C:/Documents%20and%20Settings/ppzw/My%20Documents/My%20Pictures/2007030508472585-2.jpg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1999年,为了请到国家级啤酒专家徐斌做公司顾问,郑晓峰从不放过听徐斌讲课的每一次机会,最终,郑晓峰成为徐斌最虔诚的学生,而他的诚意也打动了徐斌。一年下来,连徐工都不敢相信,自己居然去了7次千岛湖。而这一年,千岛湖啤酒开始了质的飞跃。

  “千啤能够有今天的成就,得益于我们有一个最优秀的顾问团队。他们把最好的经验和理念带到了千岛湖。而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要比别人更好一点,比别人更诚心一点。”郑晓峰的经验很朴实,但是实在。

  -做足一湖水的文章

  浙江是一个盛产企业家的地方,尽管每一位企业家的传奇经历各不相同,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逆境创造英雄”。

  转制前,千啤公司主要的销售市场在江西,但是低档次的品质和大量的赊销款不能及时收回,使得酒厂每况愈下,亏损越来越大,1998年亏损额达到280多万元。意识到危机的郑晓峰开始静下心来对面临的形势进行全盘分析。

  “作为千岛湖的啤酒企业,首先就是要做足千岛湖这湖好水的文章。”郑晓峰介绍说,据国家环保总局监测,千岛湖水平均含沙量仅为每立方米0.007千克,透明度在12米以上,水中含有钾、钙、钠、镁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属国家一级水体,不经任何处理即可直接饮用。“用千岛湖水酿造的啤酒,口感是时下流行的清爽型。一些好酒者,甚至能从中品出天然泉水的清甜来。”

  “啤酒90%是水,故而水被誉为啤酒的血液。”为了用好这天赐的好水,郑晓峰颇费了一番心思。千岛湖啤酒的酿造用水取自人烟稀少的千岛湖源头,那里周边的森林覆盖率在99%以上,水上的空气负离子含量为每立方厘米58000-62000个。如此原生态的水最环保,酿出来的啤酒也很纯净。

  -走出山沟赚有钱人的钱

  “除了千岛湖的好水以外,我们还有什么优势?”郑晓峰在心里问自己。答案很清楚,千岛湖所在的淳安县是杭州下辖的贫困县,纵横100多公里,山多水多就是平地少,交通条件极为不便,仅运输成本一项就让千岛湖啤酒失去了竞争优势;装备落后、技术低下、人才匮乏,“要人没人,要钱没钱”的郑晓峰发誓一定要冲出“穷山沟”。

  面对如此的境况,郑晓峰豁出去了,决定“赌”一把:“提升质量!提高价格!走高端路线!到有钱人的地方,赚有钱人的钱。”他当时的决定把公司董事会成员都惊出了一身冷汗。“我们这么一个破厂怎么能够与杭州、上海的大企业抗争?能把1块钱的啤酒卖好就不错了,谁会去买10块钱的啤酒啊?”铺天盖地的质疑声并没有动摇郑晓峰的决心,他义无反顾地实施自己的“高端战略”。

  做高端的啤酒,绝不是单纯的提价、以次充好,而是要真正做到品质一流。正是因为渴望质量的提升,这才引发了上述“郑晓峰拜师学艺,徐斌七下千岛湖”的美谈。

  -借千岛湖旅游搞宣传

  在1999年嘉兴平湖的一次订货会上,一位不速之客的到来为“新生”的千岛湖啤酒带来希望。这位客商名叫李荣根,来自江苏吴江。他一眼就看中了千啤的美好前景,立即与郑晓峰展开了合作洽谈。

  “跟当时的很多啤酒品牌相比,千岛湖的名气根本没法比。但既然决定走高端路线了,就要彻底走出高端的样子。”因此郑晓峰向客户提出了两个条件:一是对方提供10万保证金,成为特约经销商;二是绝不欠款,款到发货。

  “没想到李荣根二话没说,当即卖掉一个门面支付保证金。”如此“高调”地做成第一笔买卖,让郑晓峰在8年后聊起依然满脸得意。

  与李荣根的合作成功后,为迅速打开市场,郑晓峰又马不停蹄地做起了策划——借助千岛湖旅游热的兴起,与李荣根紧密合作推出了“饮千岛湖啤酒,畅游千岛湖”的促销活动,结果大获成功,创下当年单一市场销售60万箱的最高纪录。

  “千岛湖其实就是我们金名片。这些年来,随着千岛湖旅游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的日渐火爆,以此命名的‘千岛湖啤酒’也因此被人们记住,只要利用好这一资源,我们的市场也随之打开。”

  -携手麒麟借梯登高

  正当郑晓峰雄心勃勃,意欲大展宏图之时,一股突如其来的国际并购洪流,给浙江啤酒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原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竞争对手,在资本的作用下,其竞争的格局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从1992年朝日啤酒收购西湖啤酒55%的股份之后,国际著名啤酒品牌在中国实行跨国收购有愈演愈烈之势,到了2004年这股风潮显得尤为强劲。到了2006年,浙江10万千升以上的生产厂家只剩下千岛湖一家,其余的都被国际品牌收购。

  “说实在,在别的品牌纷纷找到合资伙伴的时候,我并不着急。我相信只要把自己的品牌做出特色,就不愁‘嫁’不出去。”郑晓峰透露,前两年,不断有国际国内公司向千岛湖啤酒伸出合作之手,希望能够合资,但都被他婉言谢绝。

  “这次携手麒麟,当然是希望用这些钱,以及麒麟公司的技术继续把千岛湖啤酒做大做强。”郑晓峰非常自信地表示,在今后的发展中,千岛湖啤酒将立足浙江市场,放眼长三角地区,加快拓展江苏、上海高档餐饮市场。


 

中国品牌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