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年味越来越淡了,可当人们一头扎进商场,被满目红艳艳的春节饰品包围时,过年的渴望便会在红灯笼、中国结、剪纸窗花中温暖地漫上心头。今年,南昌市的春节饰品市场让人有些意外的收获,一些多年不见的传统春节元素在悄然回归:门神、社火、刺绣、傩面具等,纷纷登台亮相。

门神也成了新春小饰品

大阿福

社火

手工刺绣

回归 在变化中实现
[NextPage]
春节饰品,的确有一些传统文化元素在回归,不过这是机器制作、穿洋装的回归。尽管极其不喜欢这些穿洋装的饰品,省博物馆研究员、民俗学家黄明延还是将两个机绣香包纳入了自己的收藏。毕竟这是一个演变过程,是历史记录的一部分。与黄明延精心收藏的民间刺绣相比,机器勾出的五福献寿图案黯然失色,因为传统香包上的蝙蝠是用五彩丝线一针针绣出来的,不仅精致,而且独一无二、个性鲜明。
可饰品中不乏真正沿袭传统的好东西,如兽面、无锡大阿福、社火等民俗挂件,都较好地传承了传统春节的文化血脉,真正有了回归的意味。比如社火,原本是陕西民间春节时的一种自演自娱活动,它将角色的能力、精力、性情以浓艳夸张的色彩画成脸谱,用哑剧的形式进行表演,如今,脸谱被制成装饰挂件,再配以文字说明,人们因此对传统多了些了解。但也有一些饰品,如香包、荷包等,其实与春节毫不相干。香包是端午节时用来避邪的,而荷包,流坑有民谣唱道八月十五绣荷包,绣了荷包送情郎,日日想来夜夜想,只见荷包不见郎。现在这些东西一股脑涌向春节市场,实际上是在误导人们对春节、对传统的认识。
这种现象不可避免,因为完全原汁原味的民间艺术很难在市场上产生利润。在南昌市广场北路开了家专营民风家居饰品店的赖珍梅说,人们现在对民间艺术品的欣赏,大多是把它当作一种时尚、时髦,对其来龙去脉却兴趣不大。
的确,滋生传统民俗的土壤已发生巨大变化,当人们的内心不再赋予门神捉鬼擒魔的天性与责任,商场里的门神自然也就不再怒目圆睁,而是温和可亲,成了新春小装饰。因此,相当一部分人对传统的演变持宽容态度,他们认为,有变化的沿袭总比无声无息的消失强,更何况变化沿袭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和了解的过程。
创新 期待更多精彩
传统元素的回归让人惊喜,但其中仍存在美中不足之处。
记者在万寿宫商城采访时发现,来挑选饰品的人不少,但真正满意而归的人并不多。一位女士一边翻看琳琅满目的春联,一边不停地问还有吗?。她告诉记者,年年买春联,年年老一套,不是福禄寿喜、就是招财进宝,凑合着买回去,发现楼上楼下贴的大同小异,大有女人穿衣撞衫的郁闷。
的确,与往年相比,这里的春节饰品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一样的送财童子(女),一样的剪纸窗花,一样的红灯笼,唯一变化的就是中国结下面吊了一串玲珑猪,招贴画的狗宝宝换成了猪宝宝。
南昌市楹联学会主席王乔林说,春节饰品的工业化生产带来的好处一是数量增多,永远不会供不应求,二是装饰功能越来越强。以前在南昌街头,临近过年有许多摆摊现场写春联的人,现在这些人越来越少,因为他们能满足人们春联个性化的要求,却不能满足好看、装饰性强的要求。但工业化生产带来的致命弱点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机器绣出的香包、电脑设计的剪纸、从网上下载的春联,美则美矣,却与人们走过一年遭遇的酸甜苦辣毫不相干。而在传统中,年饰品通常是人们生活的点滴中反映,是一个创作过程,会包含许多创新的内容。
那么,传统春节饰品有没有可能在强调装饰性的同时有所创新?
在春联这方面完全有可能。王乔林说,从1989年开始,南昌市楹联学会每年都面向海内外举办一次春联征集活动,十多年来,这项活动吸引了得到了广泛的响应,越来越多的新人加入,像今年的春联征集,参与者年龄最小的16岁。年轻人将新生活、新语汇、新的创作方式嵌入春联,有的春联宛如一幕情景剧慰双亲打工郎兴冲冲肩回满堂春色丰五谷留守妹情灼灼抚去两地风寒。我们不缺少好的创作,我们缺的是让这些春联走入千家万户的途径。王乔林说,他们目前正在寻求春联创作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道路。
要想让更多的传统文化回归,还需要政府的提倡与支持。连续几年,黄明延都要到北京赶庙会,因为那里是民间艺术的天堂,边印边卖的木刻印刷年画、信手拈来的民间套色剪纸政府组织的庙会为民间艺术、传统文化搭起了一个走向广阔天地的舞台,也让人们通过这些年饰品回溯传统、了解现在。
中国品牌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