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海尔集团下一个目标是谁?

海尔集团下一个目标是谁?

作者:陈亮    转贴自:互联网周刊    点击数:926


    面临多元化困境的海尔意欲通过并购来打通PC道路,但是方正并非最佳选择。

    临近2006年年底,海尔并购方正PC的消息不胫而走。海尔方面一直高调应对“入股方正科技”传闻,海尔内部人员表示:“海尔PC的优势在消费家用,方正则在商用PC领域实力不俗,所以双方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不过,方正对此消息予以了坚决否认,2006年12月22日,方正科技发出公告,称“方正集团未与任何企业接洽进行转让”。

    这样,并购传闻的事实就已经比较明晰:海尔有意收购方正PC,扩充自己在IT领域的实力,而方正并无意转让。

    海尔的并购冲动,可以视为国内家电巨头欲提高在IT产业话语权的意图。在张瑞敏的多元化宏图中,PC将是不可缺少的一环,早在1998年,海尔就以家电厂商的身份开始进军PC领域,但此后三年,虽然销量持续上升,但总体却一直亏损。2003年初,海尔电脑和中国台湾宝成共同出资2000万美元创立海成(上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原海尔计算机事业部全部并入海成,全权负责“海尔电脑”的运作和经营。不过,此举并未能将海尔PC带上快车道,个性不太鲜明、市场开拓缺少大手笔,使得海尔PC销量一直未能有质的飞跃。

    在自身PC业务发展不利的情况下,海尔开始谋求并购之路。2006年6月,海尔曾宣布竞购韩国第三大PC厂商三宝电脑,但最终搁浅。此番并购方正PC,其难度也颇大。据IDC发布的2006年第三季度PC市场报告显示,方正科技居国内第二,亚太第四。2006年年底,方正科技副总裁曾文丽称2006年业绩告捷,已顺利完成300万台的预定销售目标。尽管方正的投资重心开始向利润空间较大的芯片业务与多层电路板业务转移,但PC业务始终是方正最大的现金流来源,不会轻易放弃。

    海尔如果冒险收购方正PC,将会面临很大的资金风险。消息称,海尔将通过收购方正10%股权的办法成为其最大单一股东,这样要付出4亿元人民币的代价。而海尔的利润状况并不理想,根据青岛海尔2005年年报,公司主营业务收入165.09亿元,净利润2.39亿元,同比下降35.27%,4亿元人民币将给海尔带来沉重的资金压力,更不要说并购后的消化难度。

    海尔应该重新考虑并购对象。在海尔内部,公司下发的一份声明中提到,目前可以承认海尔在两三年内将收购一家非常有规模的企业,在战略方针已定的情况下,并购对象的选择至关重要。鉴于方正在国内PC市场处于亚军的显赫地位,并且依旧处于上升期,因此注定并购的代价不菲。

    就在海尔并购方正PC的消息传出之后,方正科技便发公告配股,公司总股本因此扩大,有分析认为,此举意在阻止恶意收购,这就进一步增加了海尔并购的成本。从联想并购IBM PC、索尼并购柯尼卡美能达相机业务等案例来看,企业最佳的并购时机,应该是被并购对象处于亏损、意欲脱身之际。目前,方正、同方都不符合这样的情况,规模偏小的地方PC品牌则不足以支撑海尔的PC战略,综合比较,长城电脑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PC领域的知名度、渠道和制造经验、较强的商用PC实力、战略重心已转移,都符合并购的要求,并且最关键的一点是,鉴于长城PC目前的市场地位,其售价肯定会大大低于方正。

    当然,这仅仅是一种推测。目前,海尔全力推进的多元化战略,正在面临自2001年以来最严峻的时刻,不仅仅是PC业务,手机、金融、药业、家居等多项业务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在家电主业利润越来越薄的今天,新业务发展缓慢的局面无疑让海尔如坐针毡,寻求PC并购对象只不过是海尔破解多元化瓶颈的一个尝试。
 

中国品牌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