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玛尼官方网站亡羊补牢
网友的力量 “阿玛尼事件”后,记者采访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品牌研究专家。 他指出,庞大的中国市场,在任何一个世界级品牌眼里,都是一块“香饽饽”。任何一个世界级品牌,想要在中国分得一杯羹,就必须迎合中国消费者心理。“阿玛尼事件”的真实起因,极可能就像其公关公司所说的,是一个“疏忽”。 “输了民族认同感,就输了一个民族的市场。”只要对中国市场还有企图,跨国品牌不论多牛,都不希望重蹈“味千”“屈臣氏”“阿玛尼”的覆辙。 一位跨国时尚品牌的公关经理的升迁之道,颇令人玩味:当年,他才进入公司,尚在底层打拼。在整理资料时,他发现公司将香港、台湾与中国编入同一列表,于是向总部汇报此事,并在第一时间,将列表名由此前的“国家”改为“国家和地区”。他由此获得高层赏识,几个月后,就被提拔为“中国区公关经理”。 “我也希望‘阿玛尼’只是‘疏忽’了。”一位曾热烈参与“麦当劳事件”讨论的网友如是说:“但,我不希望,每次都是由网友担当‘揭发者’的角色。” 的确,在此类事件中,从发现问题到敦促改正,网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民族意识、国家尊严,在年轻的网友心中依然具有相当的分量。“如果人人都听之任之或习以为常,这些跨国品牌只会越来越忽略中国消费者的民族感受。我们欣赏跨国品牌,也希望跨国品牌重视我们的感受。”复旦大学的一位在读研究生如是说。 无可否认,网络作为新兴媒介,对公众生活的影响日益增加,相应地,网友的话语权也一再得以强化。但,在关乎国家、民族的问题上,哪怕小到网页上不起眼的只字片语,如果只是网友在奔走呼号,是不是仍显得势单力薄? 相关链接 ■味千事件 2004年7月,某网友在复旦校园BBS论坛上贴出了一篇题为《在‘味千拉面’发现的严重问题》的文章,质疑菜单中“味千拉面世界地图”上,赫然出现了将“台湾·台北”与“中国·上海”“中国·香港”等地并列的“注记”。 该网友的“强烈不满”短时间内获得众多呼应。 媒体记者随即致电公司负责人,对方对此“表示非常遗憾”,并称“菜单交由代理广告公司制作,在文案审核上存在重大疏忽”。他同时承诺,3天内更换全部问题菜单。 ■屈臣氏事件 2004年8月,傅小姐致电上海某报,强烈要求屈臣氏超市更换其包装袋,并作出道歉!事件起因,是傅小姐在超市的绿色包装袋底部,发现了一行英文字:“香港、澳门、台湾、新加坡、中国、马来西亚、泰国及菲律宾。”把中国和香港、澳门、台湾并列,她认为这不仅是一个表述问题,而是涉及到祖国的尊严。“屈臣氏作为一个大型连锁超市,怎么会这样没有常识?” 屈臣氏公司稍后委托公关公司对“问题包装袋”作出解释:真诚感谢消费者的关爱和监督。包装袋上区域设计的原意是,根据公司在不同地区开设店铺的时间顺序而定,并没有区分地区独立性的意思。公司一直尊重中国的民族利益,他们会尽快修改这款设计,并在短时间内将新设计的包装袋投入使用。 ■麦当劳事件 2004年11月,北京某报一位读者反映,麦当劳英文官网出现严重错误:在“选择国家”一栏中不见中国,“Taiwan”(台湾)和“Hongkong”(香港)却名列其中。 当晚10点左右,该网站首页背景变成黑色,白色英文字母组成一个骷髅头像,醒目位置出现红色的“chinesehacker(中国黑客)标记”,标记下是一段文字:“抗议麦当劳官方网站将台湾列为国家,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企图将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阻碍海峡两岸统一的妄想都必将破灭!我们只有一个中国!” 直到11:30,网站主页才被逐渐恢复。红色的“chinese hacker”标记被网站管理员修改为“Merry X`mas By 13k”。但仅隔半小时,戏剧性的一幕又发生了:在“Merry X`mas By 13k”之后,又被黑客加上了一句话:“管理员同志,你们的网站存在漏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