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集团是中国乳业的龙头企业,多年来始终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并积极的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从而促进乳业产业化发展。伊利集团认为,科技创新是中国乳业摆脱价格战等低层次竞争、真正实现乳业健康发展的方向所在,而以科技创新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科技创新 促进乳业健康发展
发达国家乳业发展经验表明,现代科学技术在乳品加工、奶源基地建设、乳品质量提升及营销网络扩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伊利集团认为:在乳业领域,科学技术同样是第一生产力,但是,科技创新必须有效地应用于实践才能真正成为生产力。
早在1995年,伊利就开始着手进行奶牛种群的改良工作。为解除农户心中疑虑,伊利垫资补贴为农户提供优良种牛冻精,并与加拿大DHI项目组合作,签订了奶牛种群改良协议,为进行品种改良的奶农提供技术支持。
今天的伊利,在科技研发创新上的经费投入已经从1999年的4000多万增长到2005年的2.4亿,这在保证各项科技创新顺利开展的同时,也全面奠定了伊利在中国乳业的科技领袖地位。
持续的投入也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伊利集团技术中心已经实施、完成多项科研项目,其中国家立项数3项、企业自主立项数125项,与国内科研院所联合立项数9项。
值得注意的是伊利集团在不断做强做大的同时,也以实际的投入为奶农带来真实惠。业内人士指出,伊利集团在经营模式及科技上的不断创新,走出了一条有效保护奶农利益、带动地方经济、实现企业增长、促进行业发展的共赢之路。
模式创新 带动农民致富
在市场竞争中,产品只有进入市场才能形成价值。龙头企业的发展正是解决小农户进入大市场的一个关键,而农牧业产品只有大规模地进入市场才能获得较高的回报率,也才能够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伊利集团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不断对经营模式进行创新,实现了从个体散养到“公司+农户”,到“公司+牧场小区+奶户”,再到“公司+规范化牧场园区”模式的提升,2006年7月伊利与土左旗签约,由奶牛养殖户、政府职能部门、奶站经营者等组成的奶牛合作社正式成立,伊利与土左旗携手打造中国乳业旗舰。
2005年起,伊利将四种模式推向全国,与当地经济发展现状紧密结合,按照各地不同的资源情况进行推广,由此带动了数百万农户从事奶牛养殖,惠及农民近500万人。目前,伊利集团的现代化奶业生产基地,北起黑龙江,经辽宁、内蒙古,过河北、京津两地,贯穿湖北、安徽,最终到达福建、广东等省,一条纵贯南北的路线图格外分明,围绕该主线,东至上海,西至新疆,核心区域有效辐射周边。
东方艾格农业咨询公司首席农业分析师陈渝表示,伊利集团合理的全国性布局,已经将企业蓬勃发展的活力由草原辐射到全国,对于各个基地所在地来说,伊利集团的加盟,能够创造新的就业岗位,有效改善当地产业结构,对当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观念创新 引领可持续发展
伊利集团制定的发展战略目标是2010年进入世界乳业20强,2015年进入世界乳业10强。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指出,伊利集团一贯秉承稳健发展的企业特色,立足未来,打造基业长青,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要与行业一起成长,更要与环境和谐共存。
2005年,伊利集团发展势头强劲:伊利集团是行业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是行业内规模、纳税、品牌价值第一、社会公益事业投入第一的企业,尤其是税收超过第二名数倍,为国家和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2006年第三季度,伊利伊利主营业务收入124.81亿,这已经超过伊利去年全年的主营业务收入,连续四年稳坐乳业全能冠军。
事实上,伊利集团在自身稳健、良好的发展过程中,将社会责任与企业发展完美结合,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赞誉:温家宝总理今年6月视察内蒙古时,在听取完伊利集团的工作汇报后,温总理对伊利集团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所做的贡献予以了充分的肯定。7月份,贾庆林同志视察伊利集团时,高度赞扬了伊利集团将自主创新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的发展思路,在企业支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伊利是一个非常好的典范。
中国品牌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