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杨元庆:新联想成长的烦恼

杨元庆:新联想成长的烦恼

作者:丁飞洋    转贴自:中国经营报    点击数:3591


    在兼并了IBM的PC业务后,杨元庆就远离了国内媒体的视野。他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大洋彼岸的办公室度过,对于这位熟稔中国PC业的本土精英来说,这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适应过程。对由他带领的新联想而言,从本土明星蜕变成国际企业,其中也必须付出相当的代价。这是一个不能省略的过。

    欧美市场业绩快速增长仍不乐观
主持人:在刚刚过去的第三季度,联想新业绩同比增长不足1%,而在美国的销量下降了9%,这种挫折是否出乎预料?

    杨元庆:没超出我的预期,当初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的时候,我心里也很没底,我们曾非常认真地考虑过并购后遇到的困难,业绩的波折也不可避免。现在,一年半时间过去了,经过磨合,我现在对联想未来的走向已经非常有底,联想不会发生任何意外,现在没有,以后也不会有,这是一年来最让我高兴的事。

    主持人:但同样的市场环境,台湾的宏毛利跌幅远比你们低;在利润率方面,惠普公司不跌反涨,为何联想的成本和盈利能力还是不行?

    杨元庆:市场竞争,尤其是价格竞争很激烈,挤压了利润空间。对于联想而言,购并完成后,第一阶段的成功表现为整合很顺利,但接下来的工作就不是简单的团队建设问题,而是要在每个国家建立适合的销售模式,这的确需要时间。这种转变将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我希望投资者继续对我们的管理团队保持耐心。

    主持人:这是否意味着联想在3年内都不能规模性盈利?

    杨元庆:若想财报好看,联想当前有两方面的工作要做,一是恢复增长的动力,二是把利润率提高到3%~5%的正常水平。但这不能操之过急,大规模的盈利在3到5年是可以完成的。

    主持人:在你看来,拓展国际市场,联想当前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杨元庆:联想在欧美的财务数据并不盈利。现在的挑战比前两个季度还要大,而且如今欧美市场增长都在放缓,主要因为大客户的购买力在下降,带动市场的力量已经变成了中小型企业和消费者,而我们目前还不能完全覆盖这些消费者,联想在境外必须加强依靠分销商和店面吸引消费者的“交易型”业务。联想的海外业务,必须像我们在中国一样,扎扎实实地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必须做大的变革,从组织、人员、业务流程上都要做大的变革。

    IBM、联想、戴尔三种文化杂糅

    主持人:戴尔的高管进入已经有IBM、联想基因的公司后,大家一起工作是否和谐?

    杨元庆:戴尔的高管进来后我们的队伍更加多元化,经验和能力都得到了提升。新加盟的这些人我还是比较满意的,他们对我们的国际经验和能力有很大的提升,尤其在关系型客户、供应链方面,大家都知道戴尔的供应链是世界一流的,这对联想的国际化非常有帮助。

    我们并购之后,由于有了两种不同的企业文化,因此在某些问题上内部依然有观点不统一、质疑的时候,但第三种力量(戴尔文化)出现之后,很多工作做起来却更容易了。因为在三种做法里面如果有两个成功的企业都这么做,那么反对者就不能再说什么。

    主持人:联想今年8月几乎在同时引入5名戴尔的高管担任联想全球高级职位,做这样的决策时你是否心存顾虑?我们也知道,原来IBM的人一直比较高傲,对戴尔很不屑,而联想发展20多年,也有很深的人脉与文化,引进对手高管对团队是否带来很大冲击?

    杨元庆:其实三方融合超出我的意料。大家真的能够本着我在购并后提出的文化融合三条准则:坦诚、尊重、相互妥协,以此来处理一切事物,尤其是在处理一些冲突的时候。新加盟的高管进来,使我们的团队更加充满活力,现在几种文化、做事的方法、流程碰撞在一起,一定会触发大家思考哪一种是最好的。

    主持人:如何融合IBM、联想、戴尔这三种不同类型的公司文化?

    杨元庆:当然,的确有文化融合的问题。作为公司的董事长,我希望大家能够反向地考虑这个问题,为什么这些人才愿意加入联想呢?是因为我们有更吸引人的文化、更好的前景。在我们所有的团队成员里,大家都知道我们要在行业里面去赢,所以我们必须要建立一个保证我们赢的文化,这也是到目前为止能够顺利整合我们文化的基础。

    主持人:但新进来这些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包括你可以从中国派出去的人也很有限,以前IBM的PC团队很看不惯戴尔这种直销的做法,而中国团队的高管会不会觉得虽然平台大了,但升职依然无望。让戴尔多名高管管理全球业务,你当时是否也有一些犹豫?

    杨元庆:我们在事先做了很多工作,我相信现在的这个中国团队,包括老的IBM团队大家都是一体的,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让整个公司在行业里面可以胜出。如果有经验不足的地方我们就补充自己的经验,现在这个团队我是很满意的,我们有各方面的经验:有做关系型客户的经验,也有做交易型客户的经验;有直接销售的经验,还有间接销售的经验。就是因为这样,我们才可以更好地复制联想在中国成功的经验。

    实际上我们这种模式是混合的模式,也就是我们说的双模式。仅仅是把中国的模式复制到国际上是有问题的。在国际市场上,中国高管的沟通还有一些困难,这样外部加入的人才进入对我们就是很好的补充,而且他们也认同我们在中国获得的成功,认同我们的优势,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这些来自你刚才提到公司名字的高管,他们都认同我们在中国的模式,因为我们在中国做了他们想做而做不成的事情。

 

[NextPage]

    打造国际品牌需要5~10年时间

    主持人:TCL和明基国际化战略并不成功,甚至有一败涂地的感觉,中国企业军团的海外之路在你看来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杨元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在现阶段是有一些天生的难题,因为我们的品牌在世界上还没有一个整体的形象和影响力,如果有更多的中国品牌在国际化的道路上运作成功的话,我们的情况就会和其他国家的情况不会有什么两样。上世纪60、70年代的日本品牌和80、90年代的韩国品牌都曾走过艰苦的历程,中国企业也必须经历。对国际化的企业而言,就算你有一个国家的品牌给你帮忙,但最后的主导力量还是你自己,你有没有一个国际化的视野和胸怀,有没有一个在全球行之有效的业务模式,你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这些都是一致的,不管你是中国的还是美国的企业。

    主持人:联想的品牌在你看来何时能得到美国和欧洲消费者的认可,放弃IBM品牌这个决策是不是过于迅速?

    杨元庆:这是迟早要做的事情,我们不可能永远躺在IBM的品牌上做事。联想自己品牌建设的确还有一个段比较长的路要走,要做到联想在中国这样的知名度,那绝不是一两年的事情,也许要5到10年。

    主持人:5~10年的时间对联想而言是不是有些漫长?如何说服投资人也有同样的耐心?

    杨元庆:这点我很有信心,因为无论Think还是联想的产品都是世界一流的产品,联想有很强的业务模式,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对我们打造一个全球的品牌有很大的帮助。当然这需要时间,投资人也需要有更大的耐心,因为打造一个真正国际化的品牌很难,非常难,5到10年都是短的。

    中国的独门武器能否复制全球?

    主持人:从全球角度看,美国和欧洲市场步履艰难,刚刚过去的第三财季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下滑,联想在中国提出的“双模式”营销真的可以在国外复制成功吗?

    杨元庆:在合并初期,全球业务发展的不平衡是很正常的,联想刚刚并购IBMPC部门时,我还不知道海外市场的底细,也不敢肯定交易型模式一定会在海外成功。购并完成后,我们先在印度做了试点,很成功,可是印度是一个与中国市场情况相类似的国家,在一个情况不一样的国家呢?联想就选择了德国,本季度,联想在德国的总体增长达25%,交易型业务增长40%。现在,我可以肯定地说,联想会在法国、意大利乃至美国市场以后会实现类似的增长。

    主持人:在德国如何复制“双模式”?与收购前相比德国市场做了哪些大的改变?

    杨元庆:??们认为是全球最好的业务模式,可以在世界范围内行之有效。比如对产品的需求,在关系型客户那里,一个产品经过测评符合要求之后,就会产生长时间的供货要求,业务就会持续长时间的稳定,这样,包括备件更换,维修服务都比较定期,他不会跟潮流,不会有时尚、个性化的要求;交易型客户则不一样,当新的芯片、新的操作系统推出来时,新的应用流行时(比如网游),交易型客户就会追潮流。交易型客户对外观也很挑剔,工业设计得跟得上他们的胃口;他们对价格敏感,内存条、硬件这个月在市场是什么价格他全知道。这些心理都会影响他们的消费习惯,不管美洲、欧洲,还是印度都是一样。

    主持人:联想交易型业务模式在海外是不是会有地方特色?

    杨元庆:联想交易型业务模式包括代理、专卖店、零售、电话直销。当然,交易型业务模式会根据当地情况做一些改变。比如欧洲会是多一些代理模式、卖场模式,在美国更注重店面销售与电话直销,在印度这样的新兴市场会多一些专卖店模式。联想会根据当地的消费习惯作灵活的变革。交易型客户的核心是把握交易型客户共性。有很多共性,这里面有联想在PC行业模爬滚打20年来的经验。

    主持人:这样的业务模式在不同市场都会遇到强大对手,如联想在美国会遇到直销高手戴尔,在欧洲遇到以渠道代理销售为主的宏,在印度也会遇到惠普专卖店形式的强大对手?

    杨元庆:对交易型客户的理解是联想的独门武器。在美国,我们也进行电话直接销售,但联想不会是那种在印度的呼叫中心下订单,中国工厂生产,然后空运到美国,一周或更长时间才将电脑交到用户手里,联想会满足交易型客户立即送货上门的需求。联想的售后服务也不是通过印度的电话进行指导,联想会上门服务。联想中国之所以成功就是在于对这些用户心理的把握,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一套交易型业务模式,有一整套体系,包括内部IT系统,内部组织架构,甚至内部的文化与之相适应。没有对这些共性的理解,谈什么代理销售、直销都是没有用的。

 

[NextPage]

    八卦老板

    你是一个国际化人才吗?

    我正在努力。

    对《世界是平的》书中提到的全球化观点你是否认同?

    的确如此,概括来讲,随着科技的进步,交通与通讯越来越方便,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全球的资源对于每一家公司来说都是平等的,大家都可以平等地获取全球的资源。你可以把你的研发基地放在美国、日本;把生产基地放在中国;把呼叫中心放在印度;把市场营销放在欧洲。全球任何一个地方的资源,你都可以考虑,哪儿的经验最丰富、成本最低、效率最高,这些资源大家都是平等的。

    这对跨国公司有什么挑战?

    对于跨国公司,全球化的企业,一定要知道最优质的资源在哪儿?怎样最好地去配置你的资源。这样的环境下,你可能会问我一个问题,那企业的竞争力是什么?如果每家企业都可以在全球去调用、去配置,那企业与企业之间不同处在哪儿,竞争力在哪儿?我告诉你,就在于他的业务模式。

    如何理解扁平世界中企业的创新?

    未来的创新,对于企业来说不仅仅在技术、产品,更重要的还在于自己的业务模式。就是你全面布局的方法,当然,更重要的是用什么样的业务流程把这些功能块衔接起来。比如他每天是怎么样工作的,工作又是按什么样的流程,如何再用一个好的IT系统把你设计好的一套流程固化下来,这就是一个企业与其他企业不同的地方,与其他企业竞争力之所在。

    联想国际化后的感受是什么?

    一个香港记者也曾经问过我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无限风光在险峰”。

    杨元庆:

    杨元庆在联想的经历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过去的杨元庆,许多经历跟“销售奇迹”紧密相连。

    1989年毕业后应聘至联想,1991年,出任联想集团CAD部总经理,自上任后,该部的经营额每年以超过100%的速度增长。

    1994年,出任微机事业部总经理。当年,联想电脑的销售达到4.5万台,跻身中国市场三甲之列。

    1995年,杨元庆领导的联想电脑以超出130%的速度增长,成为销量前五位的唯一国产品牌。

    1996年,晋升为联想集团副总裁。

    1999年第三季度,联想电脑以8.5%的市场份额第一次成为亚太PC销量冠军。

    现在的杨元庆,跟“国际化”连接在一起。

    2004年3月,与国际奥委会签约,成为国际奥委会的首家来自中国的全球合作伙伴。

    2004年12月8日,收购了IBM的PC业务,实现了联想的国际化战略。与此同时联想创始人柳传志把新联想的重担完全交给了当时40岁的“少帅”杨元庆。

中国品牌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