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解读《杂碎》事件

解读《杂碎》事件

作者:     转贴自:安家杂志    点击数:2112


  近一个时期以来,一部名叫《杂碎》的书居然成为了一个“事件”--请原谅,作为一名房地产业内人士这么说老潘的推广佳作,的确有点“装孙子”。其实,我想要说,或者迫不及待想要表示惊讶的是:老潘怎么就这么大能耐,活生生地就将自家的“楼书”变成一部文化人或者装文化人的人们乐意讨论的话题呢?

  文化是
一个好词,很多人都喜欢,想笔者小时候见天地琢磨怎么把眼睛视力给弄坏,为的就是能戴上小眼镜,“像个文化人”,可见为了取得文化的认同,人能够做出自戕的事来。不过真的出来混了几年,还就真的不敢自称“文化”了。从前上学的时候,老师教哲学,说“学而知不足”,拿了那个著名的圆的故事做比方,我们就拿大气压强导致的平衡来抬杠。

  《杂碎》的平衡是什么?

  作为楼书,杂碎想要说的似乎还是那句话,我们与这个时代一起前进——所以里面X(朋啊雅啊酷啊黑啊大家自己往里加吧)克青年与小资白领共舞,网络精灵与血流满面的“第一代知识分子”共饮,整个一副群魔乱舞的狂欢。还有,现在流行的就是这么一个“在路上”的感觉,“进步”这个词太革命化而不被喜欢——虽然现在“革命”也成为喜欢格瓦纳一族的时尚词汇了。

  那些“装嫩”的文化人为什么谈论《杂碎》?书里有15个与都市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和角度,诸如“真名牌、假名牌”、“小资”、“网络”、“SOHO”、“全球化”、“偶像”、“男女关系”、“流行杂志”、“建筑年代”、“堵车”、“北京人外地人”等等,张抗抗为书中的那句话“建筑是个活物”而感动,并且看到了“城市生命中那些最本质和最活跃的因素,它们隐伏在楼盘街道的骨骼与血肉深处,吸纳、搅动而后更新”;李敬泽在里面找到了“感伤”,而且,“到了80后作家,感受几乎是恶狠狠的、残酷自虐的。”

  在这样一个时代里,每个人似乎都不敢落伍,60、70、80年代的划分让每个人都感受到窒于海底的压力,惟恐自己落后于时代。每个人都迫切地宣布自己的势力范围;每个人都警惕地卫护着安全距离。所以80后年代宣示自我,所以70年代开始迫不及待地开始回忆之旅,所以60年代的人们悲哀地发现自己竟然老了,所以小资们急忙中产,所以文化人们急忙地进入城市社会……

  没有革命领袖,只有守株待兔的巡警;没有精神导引,只有疯狂的摇滚。

  所以躲在家里SOHO,所以一群人威风锣鼓,所以游街,所以人体艺术,所以滑板,所以网上游魂,所以安全,所以惊怵……

  所以我们需要建筑,需要开发商,需要城市运营商。

  建筑是什么?老贼头“黎叔”深情地说:生活!生活是什么?土老鳖老潘嬉皮笑脸:杂碎!

  杂碎找到了平衡,或者说,老潘夫妻在自己绝妙的推销中找到了生活与建筑的平衡--切皆流一切皆变一切皆呈现出一副纷杂散碎的面貌。本来是“SOHO尚都处在这个时代”,老潘改成“我们就处在这样一个时代”,这种杂碎的感觉的确不是SOHO尚都能够容纳的。

  就这么说吧,老潘和他的《杂碎》这么不客气的告诉我们:我们就生活在这么一个杂碎的年代里,让我比较不爽。我本来还一直觉得自己活得阳光灿烂呢。

  ……现在好了,我们就这么杂碎地活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