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央行将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

央行将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

作者:     转贴自:百度    点击数:2070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06年8月1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2.25%提高到2.52%;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85%提高到6.12%;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调整,长期利率上调幅度大于短期利率上调幅度。

同时,进一步推进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市场化。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下限由贷款基准利率的0.9倍扩大为0.85倍,其他商业性贷款利率下限保持0.9倍不变。商业银行可按照国家有关政策,根据贷款风险状况,在下限范围内自主确定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水平。

本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有利于引导投资和货币信贷的合理增长;有利于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恰当地衡量风险;有利于维护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协调发展。

梁小民:加息主要目的是抑制经济过热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06年8月1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2.25%提高到2.52%;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85%提高到6.12%;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调整,长期利率上调幅度大于短期利率上调幅度。

梁教授表示,今年二季度投资在一季度强劲上升的基础上继续加快,经济出现了过热的势头,并且出现了一些事故,这已经引起了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梁教授称,抑制经济过热主要有两种手段:加息和人民币升值,而人民币升值对于我国企业的出口会造成比较大的影响,因此,学界也倾向于进一步提升人民币利率,绝大部分经济学家认为加息的效果要好一些。而央行的这次调整也印证了这一观点。

针对经济过热的现象,梁教授提到了前日发生中央处理内蒙古水电建设的事情,他指出,因为地方经济建设事故而让省级行政一把手书面检查的事情,在中国还属首次,这也反映了中央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抑制经济过热的决心。由此可见,中央还将采取进一步措施来抑制近期出现的投资增幅过快、经济过热的现状,不排除进一步加息的可能。

梁教授最后表示,由于这次加息的幅度较小,仅0.27个百分点,实际的效果还有待验证。

加息有可能在心理上打击股市

本周以来,沪深两市股指以整理为主,成交量较以往明显萎缩,由于市场目前处于下跌以后的盘整阶段,因此,此次加息短期有可能对市场产生较大的心理影响。

分析人士认为,下半年以来由于国家宏观调控已经为市场所认可和接受,总体而言此次加息相对于过热的经济来说力度还算很小,主要是向市场提供一个政策信号,倒是几天前人民币曾经出现几次历史性的飙升让人感觉到了央行加息脚步的临近。

具体而言,受加息影响最大的当属房地产板块。今年宏观调控主要目标之一就是房地产市场。但由于有人民币升值预期的支撑,地产板块大幅下跌的可能性也不大。但周期性的行业上市公司可能会遭受较大的影响,诸如有色金属、水泥、钢铁等行业。

由于此次是存贷款利息一起加,对银行股影响不会太大。总体而言应该是利大于弊。也有市场分析人士担心,目前大盘正处于反弹末端,面临变盘,在这样的外力作用下,一旦周一大盘大幅低开,技术派投资者就会斩仓出局,这会对市场心理造成很大的打击,中期走弱将会变成现实。

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看似微不足道,但却足以让相关上市公司瞬间得失上百万元甚至上亿元。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次利率调整中,房地产业、周期性行业、金融业三类上市公司将首当其冲受到影响

,但结果可能截然不同。

对房地产行业来说,由于该行业上市公司普遍高负债经营,利率的提高将直接加大其经营成本,降低公司利润。

钢铁、电解铝、电力等周期性行业类上市公司,由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庞大,负债率也相当高。江苏天鼎的秦洪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黔源电力2005年年报披露的长期负债达15.31亿元,贷款利率上调0.27%之后,公司每年将新增405万元的利息费用,而其每年的净利润才5000万元左右,这意味着,此次贷款利率上调将降低公司近一成的净利润,这无疑将降低公司的盈利水平。

金融类上市公司受到的影响不一。秦洪表示,因为存款利率未调整,而仅是贷款利率上调,这对于依靠存贷差获得企业利润的银行业来说,将是一大利好,相关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将因此得到提高。

联合证券王蕴珏则表示,对证券类上市公司而言,负面效应不容忽视。

房地产业素来被视为是受宏观调控影响最大的行业之一,其市场走势自然备受瞩目。笔者注意到,央行加息的消息一出,各界特别是一些专家学者一片拍手称快,房地产商潘石屹也在博客中称:“央行加息让我们都长出了一口气。”那么普通民众的状况与反应呢?

拿按揭贷款的普通购房者来说,加息对其的影响并不算大,4月28日前签订购房合同的,加息一般从明年元旦才开始,而4月28日之后购房的,每户每月多还的贷款也不过十元、几十元。然而要知道,对大多数将购未购的消费者来说,加息对其心理预期的影响远大于多还贷数字的影响;换句话说,加息可能加重房地产市场上各方心理预期的失衡现象。

其实关于此次央行加息的消息,坊间早已流传了半个多月,传媒界、房地产商们,都在扑朔迷离的情景中或观望、或猜测,或未雨绸缪般地寻找对策。正如潘石屹所言“这几天我接触到的房地产发展商都在焦急地等待着”,我想,作为乐于追逐利润、善于规避风险的房地产商们来讲,他们“等待”之余,更有一套或几套应对方案,无论政府将用行政的手段还是经济的手段,他们都会趋利避害。

相比之下,普通购房者或潜在的购房者无论在政策信息获知的时效上,还是渠道上,都处于明显的尴尬境地,即使央行此次加息会使房市的虚火不再烧得那么旺,但是很多时候消费者们可能已经产生了一种“逆向选择”的心理趋势,即对新一轮加息潮的担心甚至恐慌,他们不但没有暂缓买房,而是纷纷提前出手。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逆向选择”问题往往会导致道德风险。普通民众对房产市场走势的把脉不准,反倒可能成为将来房地产发展商们涨价的助推器。换句话说,房产市场可能会出现短暂的“冷淡期”,但亢奋的状态可能会迅速重现。

这便是市场上多方主体预期失衡导致贷款利率新政效果的扭曲现象。2004年10月底央行的那次加息,还有后来的多部委联合行动,以及房贷利率提高等政策法规与举措,无不曾受此困扰。所以,在加息新政之外,应当迅速出台相匹配的管理与调节措施,比如收回房地产商们盘踞较久的土地,对“假买假卖”等欺诈性销售的房产商处以严厉的惩罚,只有这样才能不至于让加息新政形影相吊。而更为关键的,则是加强向市场上处于“明处”的普通购房者们的信息传导、沟通机制。只有沟通顺畅了,才能使得消费者远离“逆向选择”,而产生一种理性的长期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