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力雄厚且为人仗义的出资人;被誉为“梦之队”的管理团队;2000年便登陆美国纳斯达克股市;坐镇中国这个廉价劳动力基地,轻而易举把产品卖往全球规模最大、利润率最高的市场——UT斯达康有着太多令竞争对手羡慕的资质。更让人称道的是,这家公司的领导者抓住了一次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依靠小灵通业务,5年时间达到了国内电信设备企业收入排名第三的规模。最鼎盛时期,小灵通为公司带来了25.93亿美元之巨的年收入。
在2002年小灵通业务还处于飞速上升的阶段,UT领导者就已经意识到依靠单一业务的隐忧,并且随后展开一系列多元化尝试。而领导者的人格魅力、自由而人性化的管理风格,更是一度使UT荣膺“亚洲最佳雇主”和“中国最受尊敬的企业”等称号。但如今,成立11年、经历近8年高速增长的UT却不得不面对生死攸关的困难时期:高层相继离职、大幅裁员;财务报表今非昔比、险被资本市场摘牌。多数人同意,UT现在面临的首先是生存的问题,而不是成长的问题。更有分析师放言:“UT在三年之内不会翻身!”
一家抓住机遇成长起来的企业为何之后屡屡丧失机遇?处于“大而强”和“小而专”两种竞争对手之间的企业为何没能挤出“夹缝”寻找到自身的发展空间?以“Open”(开放)文化致力打造一家好公司的UT领导者,又该如何防治由此导致的内生“虚火”?
□记者 张娅 冯禹丁
“吴鹰的胡根都白了。”在2004年第四季度UT斯达康公司出现有史以来第一次亏损之时,有人如此感慨到。尽管此后46岁的大胡子吴鹰在公开场合不断表示出对于未来的信心,但2005年裁员震荡和业绩的大幅下滑,都让他不得不继续四处充当“救火”队员的角色。
6月22日,UT斯达康终于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了姗姗来迟的2006年第一季度财报。与早些时候递交2005年财报时一样,国内各大网站在第一时间发布了这一消息。
由此,UT斯达康的“摘牌危机”得以完全解除。在众多关心UT的人松了一口气的同时,UT财报所表现出来的运营现状却不容乐观。这意味着它在2006年的处境依然十分尴尬。
继续亏损
对于此次延交两份财报的原因,UT斯达康方面的解释是公司需要重新确认与印度一家客户的合同。但UT已经不是第一次面对被摘牌的厄运。
由于未能在去年3月31日前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递交其2004年财报,UT就被交易所给予摘牌警告。当时推迟公布其年度财报的理由同样是公司称仍在处理一些棘手的财务问题。从当年4月7日起,其股票代码交易从“UTSI”变更为“UTSIE”。直到2005年4月16日UT递交2004年财报后,股票才回复正常交易。
2006年3月23日,UT斯达康再度宣布已经收到纳斯达克股票市场的摘牌令,由于未能按时提交截至2005年12月31日的年度财务报告,纳斯达克将在3月29日对其摘牌。UT随后提交了举行听证会的申请,并被允许其保留资格一直到2006年6月15日。5月19日,由于未能按时提交截止到2006年3月31日的2006年第一季度财务报告,UT再次接到纳斯达克的警告,
对此,诺盛电信咨询公司高级咨询顾问刘军对《商务周刊》表示,出现合同的统计疏漏在业内属于很普遍的现象。他说:“一份合同往往持续一年以上,付款方式千差万别,确定在哪个时间点计入财务数据的确比较困难。这种统计的前后不一致在各个公司都有。”
但UT的两年财报数据都同样表现欠佳。2004年,虽然营收额同比增长38%,7340万美元的利润额却远低于2003年的2.155亿美元。进入2005年,UT斯达康的财务状况坏上加坏:第一季度净销售额为9.018亿美元,同比增长44.9%,但净利润为3800万美元,同比下滑30%;第二季度净亏损7470万美元,营业收入的增长也开始放缓,7.23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的6.896亿美元仅增长5%;第三季度,UT继续处于亏损当中,净亏损的数字更变为令人咋舌的4.027亿美元。
根据6月1日UT公布的 2005年10-K报告,2005年,UT净收益为29.29亿美元,持续运营亏损4.87亿美元。这其中,CDMA 手机业务收入13.7亿美元,比2005年大增11亿美元,宽带业务收入增加了2.7亿美元,小灵通设备收入则从2004 年的将近14亿美元减少了近9亿美元。由于CDMA手机业务的推动,2005年美国市场收入占到其总收入的 46%,而小灵通的下降使得中国市场收入从79%下降到32%,主要是宽带业务收入的日本市场占到16%。
2006年第一季度,UT也没有走出亏损的泥潭,截至3月31日的第一季度净销售额为5.966亿美元,低于去年同期的9.019亿美元;营收同比下滑34%,相比去年同期不太好看的3700万美元净利润,这次更干脆净亏损1060万美元。
UT斯达康预计,其2006年第二季度的总收入在5.45亿美元至5.75亿美元之间;毛利润率在15%至17%之间,符合美国公认会计准则的每股亏损约在0.45美元至0.55美元之间。
投资者的信心一旦被动摇,再重新树立并不容易,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银行位于纽约的分析师Michael Ounjian对《商务周刊》表示,该投行对UT2006年的营业收入预期已经从29亿美元调低至27亿美元,每股收益从0.01美元调低至-1.18.美元。
运营低迷
近几个月来,UT斯达康的股价已经持续下跌。3月17日,其股价跌至5.86美元,是UT上市以来最低收盘价。3月23日“摘牌令”公布当日,UT股价再度出现5.38%的跌幅。对比当年最高股价曾达到91.88美元的风光时刻,目前UT股价跌幅已经超过了90%。
与其说投资者对UT延交财报敏感,不如说是公司运营状况不佳对市场神经的沉重打击。从连续三年实现106%的增长到2005年持续三个季度的亏损和全年4亿多美元的巨亏,UT斯达康在经历黄金时期后迅猛衰退,其转折速度之快已经来不及给市场以任何心理预期。
2005年财报显示,UT来自中国市场的销售额在公司总销售额中所占比例为32%,远低于2004年的79%,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小灵通市场已经趋于饱和。小灵通基础设施和手机产品在中国市场的销售下滑十分惊人,其中,基础设施产品销售额比2004年下滑64%,小灵通手机产品销售额比2004年下滑37%。另外有数据显示,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2006年小灵通投资约为50亿元人民币,就算UT拿下一半份额,也不过3亿美元。这对于UT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
在基础设施出现大幅下滑的同时,个人通信部门已经成为UT的主要收入来源。2005年,该部门营收比2004年增长11亿美元,在公司总销售额中所占比例为47%。
UT斯达康的个人通信部门是完成对Audiovox公司旗下的ACC(即CDMA手机业务)收购后成立的。UT的CDMA手机业务增加迅速是因为2004年11月收购了ACC,当年能计入的ACC收入很少,而2005年能计入全年的收入,所以个人通信部门两年的收入差距很大。但一位长期跟踪电信产业的证券分析师对《商务周刊》分析到:“尽管该次收购使得UT的业务有了一个新的增长点,但手机产业利润率比较低,因此,尽管该部门2005年总体收入还在增加,但对公司的利润贡献率很低,仅为4%。”对此UT方面称,目前手机业务的利润率正在提高。但是,这能否挽UT于危难还有待时间的证明。
另一方面,根据美国GAAP准则规定,上市公司对历史的兼并收购所形成的商誉要定期做市场评估。UT斯达康在2005年商誉评估后的减值损失为约1.929亿美元。“这意味着UT斯达康在2004年用很高的市场溢价购买的海外公司虽然对收入有所贡献,但那些公司的价值在当时是被大大高估的,这些资产并不值钱。”上述分析师表示。
投资陷阱
在2005年“壮士断腕”,砍掉10多个曾投入巨资的研发项目后,UT斯达康已将战线收缩至无线、宽带和终端。与之相伴的是与吴鹰一同创造小灵通“神话”的创业伙伴纷纷淡出第一线或者离开。
美国东部时间5月10日下午,UT宣布了换帅的消息,公司执行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迈克·索菲(Mike Sophie)于5月5日正式辞职。而从2007年1月1日起,陆弘亮将辞去全球CEO职务,现任中国区总裁兼CEO吴鹰将接替陆弘亮。在此之前的2005年年中,在UT斯达康奋斗近10年之久,并带领该公司创造辉煌业绩的原UT斯达康中国区COO周韶宁已经低调离职。
在此前的工作划分中,陆弘亮在美国全球总部主要负责进行资本运作,吴鹰在中国开疆拓土完成初始积累后,便抽身出来负责公司的战略导向和公关关系,尤其是处理政府关系,而周韶宁则埋头负责具体业务和公司管理。
尽管创业伙伴的相继离开给UT不无打击,但由此带来的好处是UT未来的决策得以更加明晰——吴鹰的意图会更清楚的出现在公司决策层面上。
从目前看,吴鹰显然把IPTV看作公司摆脱困境的“重中之重”。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声称,IPTV在3年内将为UT斯达康带来10亿美元级别的收入。“今年是元年,明年有一个大的突破,有一个大的发展。”吴鹰说,“我不指望它两年就能赚钱,我的计划是3年后达到有规模的赢利。”
但业内人士认为,UT依然在“剑走偏锋”,寄希望于IPTV成为下一个小灵通一样的黄金稻草,但这看起来困难极大:群狼环伺的IPTV领域远不似小灵通早期那“丰美的草地”。一些人担心,对于一家规模达到数千人的国际化大公司而言,即使IPTV在今后几年给UT带来数亿美元的收入,“仍然养不起UT”。
从2003年开始,UT营业费用不断上升。财报显示,UT的营业费用中,研发费用和行政费用是最重要的两部分,其中研发费用2003年较上年同期增长80%,2004年增长41%;行政管理费用2003年较上年同期增长70%,2004年增长67%。对于一家科技公司,尤其是因技术领先而获得市场的科技公司来说,研发费用的持续投入是保证公司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并且这部分投入在短期内难见收益。2005第二季度,UT斯达康收入较上季度下降20%,毛利下降54%,营业亏损8200万美元,净利润亏损为7400万美元,几乎是全线亮起红灯。更值得一提的是,这已是UT连续第三个季度不再加大对研发费用的投入。不排除UT为了保全当期财务表现,不得不暂时牺牲公司未来发展动力的可能。
UT在2005年财报中表示,在去年重新评估了各项业务预期,并根据“小灵通用户人数增长减缓、中国和日本推迟发放3G牌照、在一些重要市场营收和利润率的降幅超过预期”等因素,计入了2.181亿美元的减损支出,此外公司去年第二季度启动的重组计划导致公司费用支出增加3530万美元。
UT相关人员对《商务周刊》强调:“公司在2005年第三季度就已经实现了正向现金流,2005年底账上有超过6亿美金的现金,现有业务完全可以支撑起对未来业务的现金流保障。”但市场分析人士指出,UT斯达康在IPTV业务的前期运营和研发正处在投入期,这必然会导致运营支出持续大幅上升。
在熊彼特的产业周期理论中,只有那些富有冒险精神,勇于率先把创新活动付诸实践的创新者,才会是在竞争市场中赚得利润的企业家。10年前顺应当时市场环境创造出一个小灵通市场,使UT斯达康赚取了车载斗量的利润。但身处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对于UT这样资源有限的企业来说,过于富有冒险精神有可能成为一种危险。
“UT斯达康任何一个时期作为案例都值得我们研究与反思。”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如此评价到。
[NextPage]
UT的奇迹为什么难以持续?
□文 姜汝祥(北京锡恩管理公司总裁)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表明我一个观点:百度、盛大不是榜样。我想UT今天的衰落只不过是一个开始,未来也许有一天,像分众甚至新浪这样的公司衰落下去也不是什么新闻。
我并没有什么仇视高科技公司的“情结”,对这些新贵也没什么仇富心理,我只是在做公司的逻辑上质疑一些奇迹。我曾经详细研究过美国的高科技公司,无论是微软这样巨头还是像eBay这样的新贵,还是像Dell这样介于两者之间的公司,我的结论是,高科技公司并没有改变公司成长的逻辑,改变的只是实现的手段。
如果这个结论正确的话,那么,中国目前已经成功的一批高科技公司,就将经历联想、海尔、TCL等经历过的成长之坎。这样说吧,所有的公司都是拥有“独立生命”的组织体,组织生长逻辑是客户价值:你创造了独特的客户价值,你就拥有独特的商业回报。一旦你提供这些独特价值的方式是组织性的,是在充分竞争的情况下获得的,那么你就获得了持续发展的能力。
一旦我们确立这样的逻辑,并以此来看UT斯达康过往的奇迹和今天的挫败,结论就很明显了:UT的成功大家都知道是因为小灵通,那小灵通为客户提供了什么独特价值?答案是小灵通的火暴,其实真正的原因并不是客户价值,而是中国电信为了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分食移动通讯的暴利而硬挤出的一种业务,由此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当年华为会坚决舍弃小灵通业务,尽管在UT火暴的时候华为也有些酸味。
当UT的客户主要是垄断的电讯运营商的时候,UT管理的粗放就是一种必然。这种时候,提倡所谓的“硅谷文化”,强化的只能是“游民意识”,而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创新意识。高科技的创新意识背后支撑的其实是“死亡危机”。有了死亡危机,任何创新就有了执行力基础——创新不过是超越死亡的一种代名词。为什么高科技公司总想创新?因为高科技本身变化是如此之快,不创新,基本上就是死路一条。
与UT当年兴盛背后的逻辑相对应,目前的盛大、百度或分众也一定面临着同样的执行力问题。执行只是一个表象,在执行力成问题的表象背后,是死亡危机的缺位,没有了这种压力,那执行力从何而来?
传统的制造业公司,比如海尔、TCL能够走出死亡之谷,很大程度源于制造本身的硬件门槛:没有足够的程序、流程与细节,就不可能有足够好的产品与销售。而在这种制造流程背后,是由员工螺丝钉精神所需要的“认真文化”。这是工业革命最大的文明成果。
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公司是不可能一步进入信息文明的,因为工业革命不完全是机器革命,更重要的是通过大工业生产流程形成的职业、专业与敬业精神。这才是管理的真正起源,没有了这一过程,中国的就不可能真正懂管理。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盛大、百度、UT这类的高科技公司,最终仍然要经历工业流程文明的洗礼,才有可能真正懂什么叫赚钱,什么叫做公司。
从统计规律的意义上,一个国家的经济成长周期大约在30年到50年左右,所以,如果一家公司没有完整地经历一个周期,那么这家公司就只懂赚钱,而不怎么懂做公司。我想这也是微软总提醒自己离破产只有18个月的道理。好在我们不需要凡事非要经历才懂其中的道理,所以,我们大可通过那些经历了几次经济周期的公司获得成长的逻辑。
这些公司就在我们的眼前。比如西门子、宝洁都已经有160多年历史,IBM、Motorola也是将近100年的公司,国内的青岛啤酒也有100多年的历史。所以,我个人觉得,就事论事地从UT赚钱或亏损去看这家公司的优劣可能不是个好主意,UT也大可不必对此太在意。UT真正需要在意的,反而是跳出这些暂时的业绩问自己:是什么在支撑我们这家公司?客户为什么一定要购买我们而不是其他人的产品?
一旦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UT就懂得,其实奇迹如肥皂泡一般靠不住,靠得住的是那些购买我们产品的客户。而我们大多数所谓的高科技明星公司,并不真正懂什么是客户价值,这才是真正可怕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