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信息化是最大的强盗

信息化是最大的强盗

作者:     转贴自:中国商企网    点击数:869


在一次某企业管理信息化交流会上,当顾问讲完了信息化的好处后,一部门经理站起来说::“信息化就是最大的强盗,把所有的流程都标准化,人就变成工具了,可以把员工所掌握的信息都抢了去。”

  为什么会觉得信息化是强盗?所谓的“信息”到底是属于谁的,企业还是员工?掌握信息的多少,往往意味着权利的高低。在手工管理时,很多信息更多的被个人所拥有,别人需要相关的信息得求着自己,而一旦有了信息系统,信息变得透明了,很多人拥有的“信息财富”变成“公有财产”了,所以有被偷的感觉。

  信息系统的重要价值是要实现业务流程的e化,使业务操作更加规范,但决不是要把人变成工具。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来讲,造成这种被“盗”心理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没有形成共享的文化。不形成这种共享的文化,任何措施都只能治“标”,而无法治“本”,而一旦形成这种共享的文化之后,员工共享知识会变成一种“自然”的行为,请注意,不是“自觉”,而是“自然”。

  根据AMT的研究,企业知识共享的障碍主要来自于5个方面,以下将就这些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1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权利,造成主观上不想共享。

  一般而言,企业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解决这个问题:

  第一, 应用精神激励机制,形成一种观念:知识存储不再有力量,有力量的是一个知识共享的声誉。

  第二, 确定知识共享的奖惩机制,找到一个能够加强和奖励知识共享的办法——提拔那些愿意学习、教导以及共享知识的人。在所有的“最佳实践”公司里,储藏知识或是不采用其他人的意见会有看得到的、有时是严重的职业后果。

  2 知识交易不公平,导致客观上不愿共享。

  此问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解决:

  第一, 树立知识共享系统观念——可把两人间的知识共享置于整个企业的知识共享的大系统中,两人间的知识共享的暂时失衡,会在整个共享系统得以补偿;

  第二, 树立企业内长期知识合作观念——知识共享也并非单一的间断过程,而是一个长期的连续共享活动,个人间的知识共享的不公平感不应建立在对单一的间断过程的评价上。

  第三, 树立知识共享的系统观念需要及时的、长期的全企业知识共享的开展,需要借助整个企业的知识供给能力保证知识交易的公平感。

  3 员工存在藏拙心态。这其实是一种“习惯性防卫问题”,此问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解决:

  第一, 鼓励经常性共同探讨问题、而非单打独斗的行为习惯——在以探询的方式谈论问题的原因时,个人应毫不隐讳地说出自己的假设和背后的推理过程,那样习惯性防卫便无处藏身了。

  第二, 培养自我反省、经验总结的习惯——个人的“面子”恰好是由企业的环境培育出来的,个人的不顾“面子”也只能由团队和企业的“不要面子”带来。

  4 由于管理者的忽视,导致在知识拥有方面富者越富、穷者越穷。

  对某项较艰深的专业问题,倾向于聘请专家的解决方案,而轻视了在问题解决中运用知识共享培养新专家的形式。这种处理方式,对企业的知识共享文化的形成也不利;这是一种知识共享上的“管理者忽视”。

  所以,企业在解决问题和分配资源时,需要力求除了成绩表现这项标准外,更应重视整体均衡发展的战略目标。

  5 持久开展知识共享,防止知识共享的成长上限。

  知识共享的起始阶段,效果显著,但在其后较长阶段,并不能达到预期,可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第一, 跨专业、跨地域知识共享环境的塑造——个人需要的知识在内部知识共享系统下周期性积累和突破。

  第二,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员工不应在知识共享活动中局限在知识的接受者,要形成主动知识提供者的观念。

  对于整个企业而言,知识是需要保护,但在企业内,知识只有充分的共享才能不断增值,营造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根除员工信息的被“盗”心理痼疾是企业管理者必须正视的管理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