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洪并不是开玩笑,他就曾经帮助牵线,让一位商标持有人在商标的买卖交易中净赚了100万元。这已经成为成都炒标界的一例经典交易:一位成都人花了50万元从一家酒业公司购买了一枚商标,随后以150万元的价格转让给了一家著名的酒业集团。
目前在成都,这样的职业炒标人已多达六七百人,而间或经营此道的人则更是难以统计。
炒商标有法律依据
2001年国家《商标法》修改后,允许以个人名义注册商标,还有权对持有的商标进行转让和变更,这为个人商标投资行为提供了平台。此外,新的《商标法》实行以后,在我国,一个商标从申请到拿到注册证需要两年时间,而通过转让得到一个商标并取得注册证仅需要6个月至1年,因此,现成的商标“拿来”就用,也被越来越多企业认可。政策和市场需求的存在为“职业炒标人”的诞生提供了足够的市场土壤。
国际商标协会教育与咨询委员会委员母洪告诉记者,目前职业炒标人的炒标模式主要分为四种。
一种是直接抢注,主要针对一些具有一定知名度,但企业在某些地域或产品领域未及时注册的企业商标。一般炒标者会在抢注商标后与企业直接联系,进行谈判。价格谈妥后将商标转让给企业。这一类主要表现在国际商标抢注和商品跨门类抢注。
另一种是间接抢注。这主要表现为商标的“仿名牌化”。即抢注的商标在设计、音形等方面与国内外著名商标形似。
第三类是商标的买卖转让。炒标者从一些企业手中低价购买有潜力的闲置商标;或是直接淘来已经过期、但未继续注册的有价值商标(商标的有效期是10年),再寻找下家,转手溢价出售。
第四类是炒标者自己创造一个商标,进行注册,然后寻机出售。这一形式技术难度要求较高,考验的是炒标者的眼光和创意能力。
炒商标本小利大
比起许多的投资方式,炒作商标确实是一种本小利大的投资模式。
成都的炒标者王先生告诉记者,目前一个商标在一个门类的注册费用为2000元,成本并不算大。但一旦找到买家,顷刻之间就可卖上数万元甚至更多。王先生花4000元注册了两个食品类的商标,去年就被重庆的一家食品企业用5万元买下。现在他又注册了服装、日化、食品类的商标十多种,正在待价而沽。
母洪表示,从目前的炒标市场的发展来看,直接抢注和间接抢注已经逐渐势微。这主要是因为,这两种炒标形式法律风险较高,很容易被厂家以侵犯商标权的名义提出诉讼。
而后两种炒标模式目前已经成为炒标市场的发展主流,但相关人士也提醒,后两种炒标模式虽无法律风险,但潜在的市场风险也需留意。
风险之一是申请注册周期偏长。从申请注册商标到拿到商标注册证书大约需要两年,这提高了投资的风险性。风险之二是可能会出现“死标”风险。商标注册后,如果3年内没有被使用,商标局有权撤销其注册商标。因此,转卖商标时,该出手时就出手,切忌贪得无厌。如果商标3年后仍待字闺中,将难逃撤销厄运,要想“自救”,就只能在到期前自己出钱刊登广告来补救。此外,如果自己所注册的商标数额偏大,且在10年有限期内仍未出手,到时将不得不付一笔可观的续期费。
提示:
尽管炒商标是本小利大的商业行为,但对市场风险必须有足够的认识,一是商标申请周期偏长,要两年时间;二是可能出现“死标”,如果商标注册后3年内没有使用,商标局将撤销该商标;三是为投机,注册的商标数量过大,可能带来沉重的续期费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