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老徐”(徐静蕾)(见图)博客点击率日前突破千万、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纷纷开设个人博客,了解社情民意,“博客”这个号称第二代互联网标志的新兴事物开始在中国生根发芽。全国民众在博客上喃喃自语、谈天说地、打情骂俏、呼朋引伴……最近,博客还生出一个“功能”,那就是“部落经济”。 中国互联网协会今年发布的《2005至2006中国博客发展与趋势分析研究报告》指出,2005年全球博客数量突破一亿,而在中国,这一数字达到了1.6千万。这标志着博客开启了互联网个人化时代的帷幕。报告认为,2006年对中国博客产业发展来讲是关键的一年。随着博客规模面临井喷,中国博客规模将达到六千万,博客商业化的突破将是这一产业良性发展的关键。博客作为新的基础应用,在和传统互联网服务相结合后,将激发出一系列创新性商业模式,即“注意力经济”。
广告收入有争议
业内专家指出,由于博客改变了以往网络以知识为主的传播方式,让每个参与者既是信息的消费者又是信息的创造者,由此带来了一定的经济价值,而迅速集聚的人气也让博客的商业价值日益凸显。
像网站一样,博客能计算点击量,也因此有了“人气”这种资产。比如徐静蕾的博客,点击率已超过了1400万。在她的博客上,每篇文章几乎都跟着一两千条评论。 像网站一样,博客有了“人气”这笔无形资产,自然就有了赚取广告的商机。著名的IT业内评论家洪波,是第一个在个人博客上挂广告的,收取的广告费刚过四位数,此举引来了诸多争议。在个人博客上做广告,其收入究竟应该归作者还是提供博客平台的网站呢? 明星作者不写作,博客没有人气;网站不提供平台,博客更无以存在,这是一场“内容与形式之争”。目前,大部分人赞同“内容”和“形式”分成,然而两者应各占多少比例,只能经过双方谈判才可见分晓。然而这种谈判至今未见一宗。 北京某广告公司负责人唐新,一直关注徐静蕾的博客。他先联系了徐静蕾的助理,被告知应找网站交涉;等他找到网站,对方又让他与徐静蕾的公司接洽。绕来绕去,唐新就是没有找到肯收钱的主。“老徐”本人也没有主意:“关于博客广告的问题,我也比较无奈,因为之前根本没有朝这方面考虑。” “童话大王”郑渊洁说,像徐静蕾这种级别的作者应该和网站“八二”分成。这位童话作家也收到了牛奶广告商抛来的橄榄枝,但他以“不喝牛奶”为由婉拒了对方。知名体育评论员董路认为:“别人点击我的博客是冲着我的文字而来,又不是冲着网站来的,这钱当然应该归我。”新浪副总陈彤认为,博客上的广告应该属于网站,毕竟网站提供了平台、技术,提供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况且明星们也通过博客增加了不少人气。 正在网站对分成问题头疼的时候,和讯网率先公布了成立“博客广告联盟”计划:把大大小小的博客流量打包起来,批发卖给广告主,再把广告所得收入按流量或广告投放效果分成。把博客“打包”无疑是创新之举,一来可以累积博客点击率,形成规模效应;二来通过类型划分来“打包”,可以做到市场细分。 这样一来,在博客作者、网站、广告商的三方格局中,又出现了一个“撮合者”。他们负责沟通博客作者和广告商,并解决广告费分成问题。美国网站“BlogAds”在这方面已有成功尝试,吸引了多家电视台在博客上投放电视剧广告。中国的“撮合者”能否成功,还要看日后的表现。
博客图书更具优势
博客中,像徐静蕾、郑渊洁这样的名人不多,平凡的“草根博客”才是绝对主流。靠着内容精彩,优秀的草根博客照样能抓取“部落”人们的眼球,其手法大抵一致:出书。 梅子在2002年把她的“写食日记”图文并茂地搬上博客,以温情、平实的“煮妇风格”博得一片叫好。2003年以来,梅子一直勤奋更新,随后两年便出版了《恋人食谱》和《温情煮义》两本“博客图书”,把“写食日记”从网络搬到图书里。 “写食日记”图书的策划人韩志回忆,当时梅子的博客人气很高。基本上每天都有新的日记贴上去,因此吸引了一大群非常固定的博客点击和评论,于是他就和梅子联系,希望能够将她的日记出版。目前,出版的博客图书虽然为数不多,但已经显示出与传统出版不同的优势。 在博客上,出版商可以不费吹灰之力找到优秀作者,可以看到读者对文章的评价,减少了出版风险;通过对阅读曲线的分析,可以看出读者的连续关注程度,分辨出较受欢迎的局部内容,这又对出版时书稿的修改提供了依据。通过对读者IP分布的分析,还能够锁定目标所在地域,做到市场细分、精确投放。 据易观国际去年11月统计结果显示,2005年前9个月,中国博客作者的数量达到了3340万。如此浩如烟海的“部落群体”,对于出版商而言不啻一座金矿。 打广告也好,出书也好,如何从博客中找寻“钱”途的工作在进行中,在可预见的未来,用户规模的扩大将催生更刺激和更科学的博客赢利模式,最终迎来更广泛和深远的博客经济大潮。(小图为中国博客网创始人方兴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