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蒙牛靠什么跑出火箭速度

蒙牛靠什么跑出火箭速度

作者:     转贴自:济南日报    点击数:2177


   蒙牛成立仅仅6年多,主营业务收入在全国乳品企业中的排名由第1116位上升到稳坐头两把交椅。其中,超高温瞬间灭菌牛奶、液态奶、冰淇淋销量均居全国第一,并成为中国牛奶出口量最大的企业。蒙牛为什么能跑出火箭速度?

  起步战略:先建市场,后建工厂

  1999年的中国乳业市场,一批企业群起而逐鹿。但总体状况是数量多、规模小,弱势企业多、强势企业少。当年国内人均牛奶占有量仅6公斤,而世界人均为90公斤。在市场的另外一头,农牧业种养结构调整,几百万奶农的养殖规模日渐扩大,乳品企业迎来发展的良好机遇。蒙牛集团董事长牛根生当时认定:“国内整个乳业市场成长性很好,是一个无污染、可持续发展、绿色的朝阳产业。”

  在一无奶源、二无工厂、三无市场的状况下,蒙牛提出“先建市场,后建工厂”的主张,通过租用别人的工厂,贴牌生产蒙牛的产品,“借鸡下蛋”。为合作方出人才、出标准、出管理、出技术、出品牌,蒙牛运作了国内8个困难企业,盘活7.8亿元资产,自身品牌得以确立。

  乳业是资源主导型产业。1999年12月,蒙牛的自建工厂从签约奶站收取了第一车奶,“公司+奶站+农户”产业化运作模式全面开始。如今它已在全国15个省区建起30多个生产基地。

  笔者走进内蒙古和林格尔县盛乐经济园区的蒙牛液态奶生产基地。工作人员介绍,蒙牛建了2600多个奶站,所有奶牛全部进入奶站机械化挤奶,彻底消灭“散收奶”。原奶从奶站开始,即进入封闭状态,迅速降温进入4摄氏度的储奶罐,在封闭状态下运往工厂,又封闭进入生产线。

  市场战略:先一线,再二线

  蒙牛作为一家新型股份制企业,其市场营销一开始就颇为灵活也颇具气势:先做一线大城市,再做二线中小城市。为避免与同城对手伊利冲突,蒙牛喊出“向伊利学习,争创内蒙古乳业第二品牌”的口号;与内蒙古之外的同行竞争,蒙牛则大打“草原牌”。从1999年到2001年,重点开发全国最成熟的三个牛奶市场:北京、上海、珠三角。

  蒙牛产品促销首先采取的是先小区后超市的“蚕食模式”,并一炮打响,蒙牛产品在深圳各大超市迅速蹿红。1999年底,蒙牛冰淇淋“大冰砖”进攻北京市场。“蒙牛大冰砖,买二赠一”的新的促销手段,一个月的时间使日销量增加10倍,一举完成了北京的销售网络建设。在上海,蒙牛用“易购365”深入千家万户,这也是国内乳业首次大规模使用网络营销工具。

  到2001年,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蒙牛产品的销量都跃居市场前列。2004年蒙牛成为香港超高温瞬间灭菌奶中的第一品牌,市场占有率达25%。由此,蒙牛液态奶开始出口东南亚、蒙古、美国塞班岛等国家和地区。

  发展战略:勇于创新作龙头

  作为一家后起的企业,蒙牛却敢为人先。

  蒙牛在产品质量设计上,采取“一净一稠”:最早建起了国内第一个奶车桑拿浴车间,消除了残留陈奶对新奶的污染,最大程度地保持了牛奶的原汁原味;添加“闪蒸”工艺——在原奶的基础上又剔除掉一定比例的水分,从而使牛奶更加香浓。蒙牛牛奶使用利乐枕包装(像枕头一样的包装,保鲜时间长)也是一马当先。到2001年,国内各大乳品企业都用上了利乐枕,但全部加起来的销量不到蒙牛的一半。

  蒙牛人自称是一个“新拿来主义者”。创造国内单品销量第一的“随变”冰淇淋,就是从国外“拿来”之后重新嫁接的结果。在设备和技术上,蒙牛每上一条生产线,所引进的装备一定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从养牛、挤奶到生产液态奶、奶粉等以及质量检测,蒙牛几乎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设备。

  为了给奶农作出规模化、现代化养殖的示范,2004年,蒙牛建起国内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的“国际示范牧场”。牧场位于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占地面积8848亩,饲养规模为万头奶牛。在这个牧场,可以看到世界各地最现代化的挤奶平台,有欧洲小型牧场用的“机器人式”、澳洲中型牧场用的“转盘式”、美国大型牧场用的“鱼骨式”。这里还为国内首次引进挤奶机器人,并为中国奶牛养殖业第一次植入“动物福利”思想。在机器人挤奶的时候,辅以音乐或美食,让奶牛在快乐的心境下泌奶。

  今年,蒙牛“六期工程”于盛乐经济园区投建,其定位是“八化”——国际化、智能化、规模化、立体化、展示化、人性化、差异化、系统化。董事长牛根生说,蒙牛要做世界的蒙牛,目标是:到2010年进入世界乳业20强,在世界上打响“中国蒙牛”的民族品牌!

  (以上内容转自3月20日《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