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一个超越自我的商业天才

一个超越自我的商业天才

作者:     转贴自:《牛津管理评论》    点击数:2769


    这是一个平凡的人,但中国历史却不会忘记他,因为他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人。这是一个普通的木匠,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以他的名字命名小行星的中国企业家。

  就在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企业家们纷纷销声匿迹的时候,他却仍然举着改革开放的旗帜一直走到了今天

  是什么力量让张果喜在市场上狂奔而从没有摔倒,又是什么秘诀让他在经营上每每得手,是什么精神让他成为了一个超越自我的商业天才?

  3月12日,就在今年“两会”召开期间,我们带着疑惑来到了北京京丰宾馆,全国九届、十届政协委员、江西果喜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果喜在会议之余,接受了CIEN记者的专访。

  创业从变卖祖产开始

  江西果喜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是余江工艺雕刻厂,创办于1973年,32年前,张果喜靠变卖祖上的房产,换来微薄的资金,带着21名工人从濒临破产的镇办农具修造社分离出来,创办了余江工艺雕刻厂。

  1973年,镇办的农具修造社已开始负债累累,为求生存,木工车间主任张果喜带上3名工友来到了人生地不熟的上海,并找到了上海工艺品进出口公司,与他们签订了20套雕花樟木箱的出口合同。

  回到余江,小小的县城轰动了,有人说:“余江从来就没有雕刻历史,这些拿板斧的人能劈出雕花樟木箱来吗?”修造社不肯出钱,也没有钱可出。但合同签了,又没退路,张果喜情急之下喊出了:“要吃饭的跟我来”,随即有21名工人跟着他一起离开了修造社,开始创办余江工艺雕刻厂。

  办厂初期,张果喜再三说服老父亲,把家里土改时分的惟一一座老房子卖掉,将所得的1400元,用于企业的第一笔启动资金。当时,为了节省运输费用,采购来的木料就在河水中放流。张果喜回忆:有一次,正是寒冷季节,我第一个脱掉毛衣,跳到河里捞木材,员工们见了也纷纷跳入河中,尽管冷得要命……

  “记得还有一次,我们到金溪山里采运一棵大樟树,正下着大雨,拖拉机又陷入泥塘里,我带着工人冒雨干了一天一夜,硬是靠手推肩扛,把两吨多重的樟木弄上了拖拉机。”

  饿了就吃一个5分钱的发面饼,渴了就喝几口山沟里的水,山里的老乡看见了都心疼地说:到山里买木头的人我们就见得多了,却没有见过像你们这样要树不要命的。

  没有雕刻技术,张果喜就来到有一千多年雕刻史的浙江东阳拜师求艺,在他们“三顾茅庐”的感动下,终于把一位老师傅请到了余江,帮助雕刻厂培训了第一批雕刻技术员。

  有了技术,产品也生产出来了,余江工艺雕刻厂的市场更是日趋见好,张果喜开始围绕国际市场打起了自己的算盘,并很快使企业发展成为国内外同行中最大的木雕联合企业,并被外商称为“天下雕刻第一家”。

   市场主动来自思维领先

  随着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资金、材料、技术已不再是企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主要矛盾,传统的经济体制和经营模式严重制约企业发展的状况开始显现。

  为此,张果喜狠狠地抡起了板斧,劈向了“铁工资、铁饭碗、铁交椅”,并创新出一套工资分配、劳动用工和人事制度,建立了适合企业发展的新的管理体系。

  但在那个“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张果喜的这种做法显然被一些人认为是“疯”了。结果被批判为典型的新生资产阶级分子,是戴着红帽子的资本家,当时江西省上饶地区行署指示县里有关部门派出工作组到厂里,一蹲就是半年。

  张果喜说:“说实话,面对这些‘左’的压力,我苦恼过、困惑过,也疑虑过,甚至想不通,但我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我坚信办企业没错,为工人谋生路没错;干事业,不干则已,干则必成。”

  就是顶着这种压力,张果喜带着余江工艺雕刻厂的工友们一直干了下来,到改革开放前,雕刻厂不但账面上开始有了一定数额的盈利,还盖起了一座1.2万平方米的新厂房,工人的工资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求生存的最低目标基本实现了。

  曾有舆论评论说:张果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先实践者、探索者和成功者。对这样的评价您怎么看?CIEN记者问。

  张果喜:“这种评价我自愧难当,也并不全面,但它的确反映了我们一些在市场上先人一步的思想和做法。在别人没有想钱的时候,我们想到了钱;在别人想钱的时候,我们学会了在市场上挣钱,我始终抓住了一个‘早’字,在变化着的市场中占据制高点,掌握主动权。”

  民营企业,在创业的起步阶段,上阵父子兵的家族式管理具有不可磨灭的功劳,但企业发展之后,企业的管理将是民营企业必须答好的一道题,张果喜是怎么做的?

  在谈到当初一起跟着张果喜出来“吃饭”的21个元老时,张果喜说,他们有生老病死的,也有不相信跟着我干有好前途的,离开了这个队伍。也有什么本事都没有的,仍在车间当保管员。还有一个是办厂第二年因工而死,20多年间,他的6个孩子都是企业养大的。

  他说,我有一个侄子在海南三亚负责一个公司,但他违反了公司的规定被解除了职务,公司里许多人替他说情,我坚决不同意他回来,如果我给他留情,那些创业的元老怎么办,其他工人怎么办,我怎么对着全集团的员工说呢?

 

[NextPage]

 

 得陇望蜀开始二次创业

  上世纪80年代初期,“余雕”的名气开始越来越大了。

  企业大,并不等于企业强,张果喜又开始了“二次创业”,他在上百个项目中,反复论证、筛选,按照长中期、近期项目发展规划,投资5亿多元,分别新上了化工发泡材料、轿车零配件、服装机械、酒店旅游、微型电机、酒类等几大类具有发展前景的项目,分别在深圳、东莞、上海、厦门、海南、余江等地新增多个生产厂。

  张果喜原计划在海南投资两亿元,兴建果喜大酒店,在工程兴建一半时,由于海南投资过热,正赶上国家宏观政策调控。投资热马上冷了下来,结果海南的旅游市场也随之不景气。

  “当时我意识到,海南的旅游市场还需要几年的调整期,此时如按计划继续投资,定会给企业带来高额亏损。”张果喜说。

  于是,集团做出了“以退为进”的决策,1996年果断地把工程停了下来,后来随着国家政策的再次调整,海南旅游市场复苏了,我们又抓住机遇,把酒店装修、建设成设施一流、服务一流的超四星级酒店,抢在当年的春节前开业。

  1990年以来,日本经济跌落到近40年来的低谷,尤其是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日本经济严重衰退,佛教产品市场也随之变得异常萧条,很多佛教产品的生产、经销厂商关门倒闭。面对这一形势,张果喜冷静地分析认为,这种萧条只是暂时的,宗教是日本民族文化的显著特征之一,只要有日本人存在,就需要佛教类产品。

  在市场一直低迷的情况下,张果喜非但没有考虑退出佛教产品生产领域,而是从劣势中寻找优势,在原有一个成品厂的基础上,加大投入4000万元,再上了两个成品厂。这一决策,曾令国内外同行不解,但随着两年后日本经济逐步复苏,集团的佛教产品生产正好迎合了市场所需,销售量进一步加大。

   致富三部曲

  张果喜说:“我曾经把企业的致富归结成三部曲:一是靠苦力赚钱,二是用钱赚钱,三是凭智慧赚钱。当年江西省没有外贸出口渠道,出口产品都要通过上海进出口公司,所以我们把制作的第一只樟木箱子送到了上海工艺品进出口公司,由上海工艺品进出口公司送到广交会。

  我们幸运得很,在第一次交易会上就订了20套樟木箱,我记得大概赚了一万多元。这是我第一次赚钱。在这基础上,我们又相继发展了多个品种。通过生产第一只樟木箱,我们也了解了广交会的情况,了解了客商对产品的要求,到1977年、1978年,上海公司给了我们信息,记得当时是日本人到中国来寻找宗教产品的零部件——雕刻配件。

  改革开放后的10年间,我们厂的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60%,每年实现利润递增75%。”

  若从1973年算起,张果喜说,“30多年办企业的经历使我感悟到,党的领导和改革开放政策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政治保证。”

  稻田里的商业帝国为何不倒

  称张果喜是个商业天才,是因为30多年来,他的多数企业都获得了成功,而且都得到了回报。有媒体称,不仅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企业史中,这也是值得瞩目的一个奇迹。

  1999年,张果喜从美国引进了世界最先进的高科技项目——无刷无槽永磁直流电机,这一技术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经过多年的自主研究和开发,企业不仅提升了原有的技术水平,而且开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这表明,果喜集团的产业模式从创业之初的劳动密集型向高科技转型的成功。

  确实,张果喜存在的意义不仅仅是一个智慧过人的商业天才,也不仅仅是一位富有以后回报社会的慈善家,他对中国商业经济的意义还有待更深地挖掘和研究。

  相关链接

  1993年,经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提名,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将中国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028号的小行星命名为“张果喜星”。

  自1984年以来,张果喜连续22年被评为江西省优秀厂长(经理)、三度获省劳模称号,并先后获得第一届全国百名优秀厂长(经理)、第二届全国优秀企业家、两度获全国劳模称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首届十大杰出青年、首届中国经营大师、全国光彩之星等上百项省级和国家级荣誉,还荣幸地当选为第七届、第八届全人大代表和第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