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服装业何日走出“打工经济”怪圈?

服装业何日走出“打工经济”怪圈?

作者:     转贴自:新华网    点击数:2237


 “一顶‘Made in China’的帽子,中国人卖给美国人1美元,但美国人卖给美国人25美元;一件中国制造的羊毛衫,在今年秋季广交会卖给美国商人的最低甩卖价0.8美元,而到了美国贴牌后的售价上百美元。我们出口的坯布服装都是数以吨计,而进口的纤维人工肾、神经导管的价格却按克算。”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当家人”肖贵玉的话透出许多无奈和担忧。这也许也正是目前中国作为“世界纺织服装”工厂最大的尴尬:干得最苦、付出最大、遭受责难最多、收获的却最少。

  中国纺织服装业的窘境正如经济学家吴敬琏说的:“有人说我们现在的状态就是,消耗了不可再生资源,破坏了环境,有背负了倾销的恶名,最后还没赚到多少钱。”

  大而不强的“世界工厂”

  从商场买回来一条价值不菲的名牌牛仔裤,可能上面挂的吊牌是“杜邦莱卡”,贴的标签是外国品牌,只有在衬里的某个不起眼的地方才印了“中国制造”的字样。从技术到品牌都不是中国的,但却是完完全全的中国制造。

  这也许就是中国服装业的现状,用肖贵玉的话说就是:“中国的服装产品的尴尬在于:在品牌端你没有话语权,在技术端你又说不上话,最后发现,你只能在这产业链的前后两端之间苦苦挣扎,挣一些血汗钱。”

  品牌是别人的,设计是别人的,技术是别人的,纤维材料是别人的,市场渠道也是别人的,中国生产商更像一个赤贫的打工者,或者给他人作嫁衣的侍者,再不然就是含辛茹苦把别人养大养胖的保姆。

  中国服装纺织业虽然堪称巨大,体量惊人,2004年中国服装产量增长了15.10%,国内规模以上企业总产量达118.33亿件,全行业完成150亿件,出口额超过616亿元,而且这些年来,不得不承认,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对我国外贸顺差的贡献占绝对重要的地位。但在惊人的产量和出口量背后,我国纺织服装业如果摆脱不了“打工”经济和“保姆”形象,就永远不可能从“大而不强”的阴影中走出来。另一个很好的例证是世界名牌Hugo Boss的精美衬衣在美国纽约第54大街的售价高达120美元,而把这个销售价格彻底剖开,发现其中60%以上给了销售渠道商,30%归了品牌商,而中国耗费大量资源辛苦劳作的制造商拿到的只有区区10%,而在竞争激烈的代工市场,有些中国制造商为了打压竞争对手、拿到订单,不惜开出总售价8%左右的“超低价”。而这还只是附加值极高的世界名牌衬衣的情况,那么广泛被媒体举例的用来“换波音”的非名牌衬衣的处境可想而知了。去年出口纺织服装近2亿美元的上海飞马进出口公司总经理陆龙生说,今年欧盟和美国对中国纺织品出口设限,让国内纺织出口企业日子着实难过,有的企业几近“断炊”,不过也给了国内企业一个教训,就是不抓紧调整结构,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一味靠低价恶性竞争,最终肯定死路一条。上海三枪纺织品进出口公司副总经理陈英源也表示,纺织品国际贸易摩擦日渐频繁,国内各纺织出口企业只想着在“抢跑道”、“冲关”大战中争一时之利,最终还是难以为继,必需要从根本上调整。

[NextPage]

  一位业内人士指出,世界上最简单的商业竞争方式就是低价竞争,而最低价永远只有一个,如果不调整竞争方式,在设计、服务、功能等方面进行差异化竞争,那么只有不断调低价格。这样竞争最可怕的是将行业利润率不断调低,对于中国纺织服装业这样产能巨大、利润微薄的产业来说,价格战无异于自残。而比照世界上的时尚服装业,绝不应该是利润微薄、劳动密集的夕阳产业,在国外,一套高级订制成衣就要价相当于数万到数百万元人民币,利润惊人。美国纽约时代广场附近寸土寸金的黄金地段,就开设了占地2.4平方公里、建筑面积超过5万平方米的服装中心,将服装产业链的各环节都容纳到这个中心,在其中的服装从业人员近25万人,可见产业规模巨大,其产出效益也不亚于金融证券等行业。而享誉世界的“米兰时装周”已成为继奥运会、世界杯、梵蒂冈的教皇加冕仪式之后的全球第四大活动,而服装业也是意大利重要的支柱产业。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已经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从去年的统计数据来看,2005年前8个月,中国服装出口保持平稳增长,其中针织服装、梭织服装的出口单价分别提高了17.2%和6%,作为服装出口的两个主要大类,出口单价上升表明中国服装出口已渐渐走出“量增价跌”的死胡同。转变出口方式、抛弃低价竞争的传统贸易模式,已成为中国绝大多数纺织服装厂商的共识。一位中国服装企业的老总说:“一招鲜,吃遍天。我每天都在想怎么做别人没有的创新的产品,这样就不用老是看别人脸色还吃不饱。”

  我们只顾埋头打工,却没有自主品牌

  “一块有计时功能的手表只要1块钱,而有的手表就可以买几十万元。这与服装也很相似,因为卖的基本不是功能,而应该是附加值。”肖贵玉这样思考:“服装业竞争的最终落脚点往往就是品牌,而服装品牌可能是最难塑造的。”

  肖贵玉说,一般的消费品只要性价比高,功能适宜,服务到位,就可以打开国际市场。而服装品牌蕴含的内容太复杂,与人生经历、知识涵养、文化修养、民族情感等等都有联系,所以外国人可能会买中国的电器、中国的食品,但要让他们喜欢中国品牌的服饰,确实很难,因为这不仅是服装本身的问题。在中国已成为全球服装工厂的今天,走向国际的中国服装品牌却是寥寥无几,国外品牌占领着我们的高端市场。最近一项统计表明,上海十大商场内的品牌销售中,女装部分国内品牌只占了6.82%。上海财经大学现代市场营销研究中心主任晁钢令教授说,我国已成为世界服装制造基地,而产业发展与品牌发展严重脱节,是一个必须正视的问题。品牌专家指出,不少国内企业认为品牌就是“牌子”,就是标注在产品上的一个名称或标记符号;一味强调知名度,花费巨资对消费者进行广告轰炸,却忽视了除产品以外的品牌内涵。这样能够火一时,却活不了一世。关键问题在于,我们的品牌往往没有什么文化积淀,讲不出一个动人的故事,在品牌经营和品牌塑造上急于求成,让人很难有一种忠诚度和归属感。研究服装品牌的业内人士说,国外知名服装品牌一般都是经过历代的家族式苦心经营,有着鲜明特色和传奇色彩,与消费者的文化情结有互动。而走向世界的中国服装品牌必定也从中国市场走出来,如果我们也有一些品牌可以贯穿中国特定消费群体的童年、青春、恋爱、结婚、组成家庭等人生最美好的经历,使他们有一种美妙的依恋感,那就有希望了。“急功近利,造成本土品牌的短命。因为品牌不可能在短期内创造,品牌也不可能靠广告创造。”品牌战略专家Radha Chadha认为,目前中国企业对品牌投资、品牌维护的重视程度不高,缺少长期投入、创名牌的内在驱动力。这一点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尤为突出。

  上海龙头集团总经理黄均祥坦言,中国打造国际服装品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与年销售170亿美元的GAP (美国)、年销售50亿美元的ZARA(西班牙)等国际品牌每年投入1亿多美元专做品牌推广的力度相比,我们现在根本不具备竞争力。所以要打造我们的服装品牌,必须因地制宜,精心培育,有时候还要借助外力,而不是靠乱打广告。

[NextPage]

 “中国制造”怎样真正带来财富?

  “中国制造”的高性价比和优质工艺使中国纺织服装产品畅销全球,几乎各国跨国采购商的清单里都有“Made in China”的内容,但这种繁华和兴旺的背后,隐藏的却是更多的挑战。

  我们要彻底摆脱纺织服装行业的全球超级“打工仔”的形象,摘下为世界服装品牌劳碌奔忙的“保姆”的围裙,必需先回答一个问题:“中国制造”怎样为中国带来真正的财富?

  也许在国际时尚服装品牌看来,“Made in Italy”才是核心竞争力的所在,所以自2001年以来,意大利纺织品和服装工业的就业率及出口不断下降,但损失中低档市场分额的同时,为高档服装发展创造了空间。意大利58个高档产品制造商协会相信意大利手工艺越来越受到国际市场欢迎,他们还建议集中力量扩大在中国市场的销售,用昂贵的“意大利制造”占领以纺织服装出口闻名的中国市场。同样情形的还有德国时装界,继Hugo Boss、Escada和GerryWeber等时装集团之后,德国中小时装企业也开始大规模进军中国市场。事实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就成为德国纺织服装业最重要的供货国,德国纺织服装企业也纷纷将产品移至中国生产,目前德国销售的服装中每4件就有一件“Made in China”,但德国纺织服装制造商认为中国不仅是理想的制造基地,更是诱人的市场,昂贵的德国名牌时装,在纺织王国中国极受欢迎,德国纺织与时装工业总会分析,不久的将来,中国就将超过日本成为德国时装出口第二大目的国。事实上,德国的名牌服装已大量在中国生产,而即便是对意大利“血统”又难以割舍情怀的意大利时装制造商,也由于成本问题对中国服装厂产生浓厚的兴趣,据透露,如果这些国际名牌服装从法国或是意大利搬到中国生产,成本可能节省80%。其实,意大利名牌Zegna已经与一家温州民营企业进行合作,这家夏梦服装公司的董事长陈孝祥曾在上海的奢侈品论坛上说:“我们工厂的工艺水平已经完全能够达到意大利的要求,但他们的品牌让我们身价倍增。”但只要稍稍想一下就明白:“中国制造”出口时的价格与“Made in Italy”、“Made in Germany”的进口价格对比,或者中国制造商为外国名牌代工价格与中国消费者买到的“中国造”的贴牌服装的价格对比,其中冷暖就自知了。

  按照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的观点,亚洲的经济飞速发展依靠的是汗水而非灵感。从中国的纺织服装业的现状来看,这种依靠汗水发展起来的规模经济更多的依靠劳动力的比较优势而获得发展。

  业内人士担忧,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规模大,但增长方式仍以低档次数量扩张为主,自主品牌少,主要依赖价格竞争。

  中国服装业的大而不强成为行业挥之不去的隐痛,一方面,在设计、流行趋势发布等服装业最前沿,西方潮流占主导地位,中国服装产业得了“整体失语症”;在品牌方面,意大利、法国、美国、德国等一些国际大牌凭借强大优势牢牢占据了世界服装高端市场,获得高额附加值。另一方面,中国服装每年出口额客观,但绝大多数企业停留在替国际知名品牌代工的层面,自主品牌根本走不出国门。另外,传统的劳动力比较优势以及中国业已形成的产业链优势随着越南、印度等一些国家制造业的崛起,加工领域的优势也日渐受到威胁。创造,还是创造!财富的源泉正来自于创造,如果不能完成“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过度,中国纺织服装业即使“打工经济”的美好时光也不见长久。

  “一个几千年前就能造出丝绸和瓷器的国家,为何至今没有驰名国际的时尚服装品牌?”法国精品行业联合会中国区荣誉代表杜孟对这个问题百思不解。

  的确,近百年前中国辑里丝就在国际博览会上荣获金奖,但今天全球的顶尖丝巾却是法国的爱玛仕,身价成百倍于中国造;“瓷器”(china)曾是别人景仰中国的代名词,但现在静静躺在中国高级百货店里“待价而沽”的精美陶瓷却是德国打造、西班牙进口、意大利手工……再看看中国作为世界纺织工厂的时装业,除了OEM、“品牌授权”、“代客加工”,我们却没有“中国创造”的品牌闪亮在世界服装品牌的殿堂。其实目光未必一定要紧盯世界服装最前端的欧美,即使在我们的东邻日本和韩国在时装业的突飞猛进也世人共睹,韩国面料产业已受到世界关注,高端时装业也蓬勃发展,日本更诞生了一批世界一流的设计师和时尚品牌。

  中国美院染织与服装设计系教授叶红说,日、韩虽然没有像中国一样巨大的产业规模,但他们的成功正来自于走自己的路,从面料研发就完全与西方不同,在设计上保留了本国的文化传统,但在品牌运作上又非常“国际化”,也许这就是中国的服装业最需要研究的问题。

  30年前,日本设计师开始把日本的服装推向国际,遭到了欧洲人的嘲笑。但今天,日本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品牌帝国。巴黎国际时装艺术学院副院长、C.D品牌创始人之一帕特蕾斯(Patrice de Place)说,“日本足足用了一代人的时间来理解‘国际化和传统的结合’。”日本设计大师三宅一生一向坚持使用本国的面料,也许他说的“发掘出和服背后潜在的精神”值得国内同行认真回味,跟从式、追随式的发展也许永远走不出“打工经济”的怪圈。(陆文军 张道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