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中国经济的宏观调控,使一部分人和一部分行业风声鹤唳。但是对境外资本而言,他们却坚持自己的判断标准与行事原则,搭乘本轮宏观调控这部“顺风车”,获得了很好的发展机会,甚至有望改变一些行业内外资原有的竞争格局。
融勤国际中国区总裁孙红伟说,科学发展观将统帅中国经济。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中国政府会逐步加深对市场行为的理解,淡化行政色彩,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并与世界接轨的有效实施经济政策的路线。外商投资,应该首先在这样的背景下理解和把握中国市场环境的变化趋势。
但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转轨国家投资,政策调整和变动的风险始终是要评估考量的重要因素。其实这未必就是坏事,高明的投资者完全可以把握政策动态,发现风险中的机会。
外资在2004年中国宏观调控中的表现就是一个例子,在国内企业叫苦不迭的时候,外商投资不仅受到的影响有限,甚至乘机加速了其中国投资战略的实施,并在一些领域改变了内外资原有的竞争格局。
搭乘宏观调控“顺风车”
中国商务部早有结论,本轮宏观调控没有影响外资。并且从长期来看,如果中国经济过热,外资的投资风险将会加大。而宏观调控则化解了这种经济过热的风险,同时使市场更趋理性。这为外商实施长期战略创造了一个更安全的环境。
中国经济的宏观调控使一部分人和一部分行业风声鹤唳。但是对境外资本而言,他们坚持着自己的判断标准与行事原则。一方面境外资本在本轮宏观调控面前,似乎不为所动,因为国家现在的宏观调控手段更多地放在了通过金融控制资金供给上,这对境外资本起不了什么作用。另一方面他们也搭乘了本轮宏观调控这部顺风车。因为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总供给方面此消彼涨,给了外资很好的机会。
在宏观调控的四大重点行业(房地产、钢铁、水泥、电解铝)中,外资表现有些出人意表。例如在房地产行业,外资从先前的漠然转向如今的一路高歌;在钢铁行业也不断加大进入力度。
孙红伟说,中国本轮宏观调控中,加强了对房地产业调控、严格规范土地市场,将一些实力差的中小房地产企业淘汰出局,而外商投资企业在房地产开发投资方面没有受到宏观紧缩调控的影响,他们正利用资金优势快速进入中国房地产市场。几大著名的境外地产资本如荷兰国际集团(ING)、新加坡政府投资集团下属房地产资本(GIC)、摩根士丹利房地产基金、香港“五虎”等都是逆市投盘,让中国市场为之瞠目。据有关数据显示,2004年外商房地产投资增速惊人,仅2004年1-7月,外商参股公司、外商独资企业、外商合作企业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分别同比增长87.4%、60.3%、60.1%,远高于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速度。
同时由于奥运经济以及房地产市场透明度的增加,境外地产资本投资的力度还有更进一步加强的趋势。太古地产(香港)日前表示,公司计划投资40亿元开发广州太古汇,未来还计划向沿海6-7个二线城巿寻求发展机会,并在洽谈1-2个项目。达力集团(香港)则表示,今年将倾力投资国内物业。集团旗下的北京住宅物业——朝阳园三期,最快今年农历新年后出售。朝阳园1-3期项目扣除成本后可套现5亿元。
钢铁行业的过热程度比房地产有过之而无不及,国家同样要对之降温。但是中国目前对钢铁业的投资禁令,针对的是中低端的钢板生产厂家。而外资公司集中生产的却是国内最紧缺的产品。这种需求主导着外资在宏观调控之下不断进入钢铁行业。全球最大的彩涂钢板生产企业之一——澳大利亚博思格钢铁,恰在国务院严查江苏“铁本案”、掀起宏观调控高潮的时候获得了批准,落户苏州工业园,总投资2.8亿澳元(约合人民币18亿元)建立一条金属镀层与彩涂钢板生产线。这是该公司上市以来在亚洲地区最大的一项投资。而钢铁巨头在直接投资建厂之外,还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全球铁矿石巨头哈默斯利公司已与上海宝钢集团公司签订为期10年的协议,每年将向宝钢供应最多为700万吨的铁矿石。另外,外资钢铁巨头新日铁、阿塞洛、帝森克虏伯等也纷纷与中国本土钢铁企业合资开拓市场。
宏观调控在金融领域实行信贷紧缩政策的结果,是正在悄悄改变中外资金融机构的竞争局面。央行披露的数据显示,在中资金融机构贷款少增、储蓄分流加剧的同时,外资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均呈现出逆势而上的增长态势。
数字显示,截止2004年8月末,外资金融机构最多的上海市,中资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11932.6亿元,同比增长11.8%,比去年同期少增了790.5亿元,比上年末下降12.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外资金融机构受宏观调控影响较小,贷款方面逆势而上,增加明显,截至8月末,上海外资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333.6亿元,比年初增加331.8亿元,同比多增282.8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增加56.5亿元,同比多增53.1亿元。
不仅如此,由于宏观调控、紧缩信贷断了地方政府投资项目的资金来源,限制了地方政府的投资空间,对上马项目、加快增长“痴心不改”的地方诸侯,在与中央的博弈中发现了新的法宝:外资。于是各地吸引外资的力度和优惠幅度进一步提升,外资实际上赢得了大好的扩张机会,得以长驱直入。
融勤国际认为,作为境外资本,清醒地看待周围的言论,清醒地认识到宏观调控的实质,坚持走自己的路是应该而且是必要的。孙红伟认为,2005年外资将会保持2004年的投资热情,加快在中国的市场占领步伐。
一定要把握政策的动向
正确解读宏观调控,不仅使外商对华投资受到这一政策变动的影响有限,而且还获得了更多机遇。据商务部统计,2004年前11个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达到575亿美元,平均每月超过52亿美元。按此进度,全年有望超过600亿美元。据统计,1至11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9291家,同比增长7.31%;合同外资金额1350.38亿美元,同比增长34.36%;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75.53亿美元,同比增长22.05%。照此趋势,全年实际吸收外资有望突破600亿美元,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吸收外资数量最多的一年。
外资对中国宏观调控政策的灵活应变,从其直接投资结构的调整中可见一斑。由于中国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对外资“有压有保”,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2004年上半年,外商投资高技术领域持续大幅上扬,其中对电子器件制造、专用设备制造、通用设备制造、软件及计算机服务等高技术产业的投资全面走高,其合同外资金额同比增幅依次为247.2%、195.2%、75.3%和40.2%,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增幅依次为62.2%、68.1%、41.4%和74.4%。外商投资设立的研发中心和地区总部快速增加,目前外企研发中心已超过600家,跨国公司在华设立地区总部超过30家。
融勤国际认为,在当前中国的改革中,政治改革相比较经济改革略显滞后,这就使得经济发展过程中,政策因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境外资本在国外的成熟市场环境下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系统的市场经济运作理念和方法,资本的素质也已经非常之高。但高素质的境外资本在投资中国这一并非成熟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政策的动向。
如何应对政策风险
孙红伟建议,境外资本在应对中国在经济转轨时期的政策风险时,可采取以下策略:
首先,不少大型境外资本都有自己的专业研究团队和针对中国市场的理论观点,但是更多的境外资本自身不具备这样的专门研究机构。在这种情况下,找到有效专业的独立机构的意见非常重要。这一途径主要包括:现有大型境外资本的独立研究机构的意见、中国本土机构的意见、资本所有者自身的意见以及政府公共信息等。
其次,面对政策变调整和变化趋势,要逐步建立形成独立意见的能力,对自己的投资安排要有自己的判断。这一问题的提出在中国显得更为突出。因为纵观中国前几次的宏观调控甚至再往前到历史上的经济措施,都大范围地存在政策执行效率低下的问题,最突出的反映就是一刀切。尽管此次宏观调控国家非常强调区别对待,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仍然是看到了一刀切的大刀影子。作为境外资本,对中国经济政策的实质要有清醒的认识。例如,房地产业作为此轮宏观调控中被中央点名的四大行业之一,通过中央统计部门的数据显示了业内存在较大的泡沫危机,存在投资过剩的危机,但是几大著名的境外地产资本却逆市投盘。姑且不论这些逆市行为对此轮宏观调控的影响,但是就境外资本自身追逐利润的目的来说,这样走自己的路是应该的而且是必要的。
第三,需要逐渐淡出投机行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境外资本的投机行为将受到宏观调控及各种后续宏观经济政策的直接打击。国内一部分民营经济已经在这样的政策面前受到了较大打击,这也提醒境外资本尽量减少投机行为,降低资本风险。
此外,还应该努力寻找最优投资行为。最近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频频向外资投以橄榄枝。孙红伟认为,目前中国政府愿意牺牲小部分利益,以换取国际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运作方式。这对外资来说,是进入中国的最好方式。
他认为,在不触犯中国经济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到行业整合中来,是外资进入中国的最优选择。所谓的经济基本原则就是国家公布的外商投资目录指导等公示性文件,不能涉足的行业当然是要尽量避免的。所谓的行业整合,是针对此轮宏观调控后必然会对部分重点调控行业的资源进行打破所有制限制、资本来源限制的重组,而这样的行业性的资源重组整合是进行低成本扩张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此过程中,境外资本虽然将面临有实力的民营经济和有政治要求整合的国有企业的竞争,但优势还是比较大的。
中西部将是投资政策天堂
虽然中国的东部地区仍然是吸引外资的热土,但是,孙红伟认为,随着中国政府“全面、均衡、协调”的区域发展政策思路进一步贯彻实施,未来20至30年里,只有在中西部地区有可能重现改革开放前20年的投资政策天堂的待遇。所以,在结合资本自身的投资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前提下,向中西部进军将是最优选择之一。
在2004年,外资投资于东北和西部地区的资金增速高过全国平均水平。这有助改变目前外商直接投资过度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格局。但是由于中国的东北和西部地区,都是在很低的基数上取得样的增速的,所以目前,中国东部省份吸收的外资在全国所占的比重,仍超过85%。针对外资更多流向东部的现状,孙红伟认为,目前真正了解中国、适应中国市场的外资还是太少。大部分外资总是更多地强调公开、透明的市场化运作原则,力图使中国的市场环境适应自己,而不是调整自己,顺应中国。在孙红伟看来,中国的市场化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总是把资金集中在成熟的市场化地区,那么外资将错过很多的市场机会。
孙红伟认为,聪明的外资应当适应政策,顺势而为。从完全市场经济的角度看,也许有时其策略不见得是完全正确的,但却是获利最大的。虽然从表面的投入与收益看,投资东部的收益率和稳定性会大于西部;但是西部所具有的潜在的附加值却是非常高的。比如优惠政策、土地占有及市场优先权等等,抢先占有市场,可能形成事实上的垄断地位。而且在孙红伟看来,任何地方都有很大的投资价值,赢利的多寡与政府博弈的有效性有很大的正关联。
孙红伟奉劝外资,要想挣钱,就要学会适应中国。而不是让中国适应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