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拉火车”的悲怆,到高铁飞驰世界的名片,中国铁路把“人民铁路为人民”的红色承诺深深烙进钢轨,也写进了品牌资产中。中国铁路不仅是红色品牌成长的优秀代表,更是将政治优势转化为商业竞争力的品牌典范,为国企品牌建设提供了榜样力量。
品牌传承:诞生于民族求存时代的中国铁路
“造桥是爱国,炸桥也是爱国。”1937年,历时925天修建的公铁两用钱塘江大桥上,一列列火车满载着老百姓和抗日物资驶过,但仅通车89天后就被大桥设计者——“中国桥梁之父”茅以升下令炸毁。原因只有一个——决不能让这座扼住南北交通大动脉的大桥落入日寇手中。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日军大举侵略中国,铁路线就成了抗击日寇的最前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围绕铁路线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不失时机地开展铁路破袭战,极大滞缓了日军夺取铁路控制权、运输军队和掠夺各种资源的侵略行动。
抗战期间,中国大后方也积极修建了湘桂铁路、黔桂铁路、滇缅铁路等多条铁路,打通国内国际运输通道,为抗日军队奔赴前线、国际援华物资转运、军需供给和民众疏解发挥了重要作用。
品牌发展:全面建设新时期人民满意的中国铁路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铁路步入了为人民服务、为发展国民经济服务的新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铁路因“高度集中、大联动机、半军事化”的特点而闻名全国,改革开放后逐步向市场化转型。但几十年来,中国铁路始终坚守“人民铁路为人民”的根本宗旨。
坚持独立自主的发展之路,大力提升民生福祉。新中国成立前,全国铁路运营里程不足2.2万公里。据中国国家铁路集团2024年度统计公报,截至2024年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6.2万公里,全国拥有机车2.25万台、铁路客车8.1万辆、铁路货车101.9万辆。京津冀、长三角等区域内的“双城生活”模式日益普及,全国主要城市间的1小时通勤圈、3小时交通圈成为常态。中国铁路突破了交通属性,而成长为商务往来、文化交流、生活拓展的重要途径,极大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坚持经营性与公益性相结合,全面助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我国南北差异大,东、中、西部经济发展不同,中国铁路品牌的服务宗旨就是要让老百姓出行更加便捷。既有最忙碌的京沪高铁,也有拉近了西藏、新疆与内地距离的青藏铁路、兰新高铁。7504次“富民号”列车更是被沿线老百姓亲切地称为“公交车”“圆梦车”,全程200多公里,最高票价仅26.5元,自20世纪50年代开行以来,70多年初心不改。
2012年以来,铁路部门坚持开行低票价、站站停的公益性“慢火车”,覆盖22个省份、停靠691个站点,打造“乡村振兴列车”品牌。截至2024年10月,累计发送脱贫地区旅客9.9亿人次、货物45.3亿吨。从“经济账”上看是“亏本生意”,但让“党心”“民心”心连心。
品牌展望:中国式现代化助力中国铁路走向全球
交通是经济的脉络和文明的纽带,是中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每一米钢轨的铺垫,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里程。“人民铁路为人民”是中国铁路的旌旗,最具时代性、先进性、代表性。穿山越海,天堑变通途,把复兴号开进老区、通达边疆,让速度与温度同频相伴。中国铁路通过四通八达的铁路网,有效促进了全国范围内人员高效流动与资源优化配置,加速了全国统一大市场构建进程。
全力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使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人民之间的交流更加通畅。“高铁技术树起国际标杆”,以复兴号为代表的中国铁路标准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并通过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在海外落地的方式惠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随着中老铁路、蒙内铁路、雅万高铁等开通运营,匈塞铁路加快建设,中国铁路“走出去”不仅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还为当地培养了一批专业服务人员,将“人民铁路为人民”这一服务宗旨传播到了更为广阔的地方,深化了区域间的人员往来和国际产能合作。(张爱萍 中国商业史学会老字号专业委员会成员、首都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讲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