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果园老板余惠勇没想到,自己一句“教育消费者成熟”会引起这么大的风波。
很多事被拿出来说事,如一年关店近千家、业绩亏损, 说得最多的是“月薪两万都吃不起百果园”,被认为是其商品价格贵的最直观描述。
不是一个阶层,有时候确实对不上话。
“月薪两万”对于很多人来说确实是富了,但对于余惠勇来说,真不算什么。
他确实也曾是打工族中的一员,但也是登上过富豪榜的,几年前财富一度达55亿元。
740)this.width=740>
今天就来讲讲余惠勇的故事。
前几天,龙溪写过很多农业大学的毕业生,也登上了不久前发布的胡润全球富豪榜,本意是想说“行行出状元”,学农也是有机会出头人地的。
当时写到了江西农业大学一位校友榜上有名,即双胞胎的鲍洪星。
余惠勇正是鲍洪星的学弟。
740)this.width=740>
余惠勇1968年出生在江西上饶的德兴,江西农业大学园艺系农业蔬菜专业毕业。
有意思的是,前篇文章说到,毕业于农业院校的富豪,所学专业多与动物有关系,主要为畜牧兽医以及营养学等,学植物的很少,唯一学植物的宋礼华(毕业安徽农学院植保专业,取得植物病毒学硕士),后来转向了医药行业。
毕业后,余惠勇一直从事与自己专业有些沾边的工作,先是到江西农科院从事食用菌研究,
农科院下辖有一个研究食用菌的温室基地,当时濒临倒闭,余惠勇仅用了1年就让基地起死回生,利润超过过去5年总和。据说他也赚到了“第一桶金”。
不得不说,余惠勇很有经商头脑。
很快,他不甘于做研究工作了,1994年申请停薪留职,带着赚来的“第一桶金”南下深圳闯荡。
不过,一“下海”就被“呛”了一下。据说他炒过股、跑过运输,炒股割肉,跑运输赔本,把赚来的钱都赔了进去,没法办,只能回单位上班。
很快,余惠勇又不甘心了,揣着仅有400块钱再次南下。
这次他现实多了,到一家企业找了份水果销售员的工作,虽然每月工资只有1000元,但算是在深圳稳定了下来,而且凭借肯干和聪明才智,很快被提拔为营销部经理。不久后,他跳槽到深圳爱地绿色食品公司做配销经理。
740)this.width=740>
在这里,余惠勇找到了发挥自己才能的舞台。
当时,深圳卖的苹果都是相当贵的进口红富士,余惠勇亲自到山东进国产红富士,在深圳设立了27个直销点,承诺送货上门,还登报做起广告,这种全新的销售模式,为公司带来近亿元的销售额。
这让余惠勇看到了水果市场的机会,也让自己的想法得到了初步验证,干了几年,2001年,他决定单干,当年成立了深圳市百果园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第二年在深圳开了第一家店。首日销售额达 1.8 万元,单月破 40万元,一炮打响。
740)this.width=740>
这就是百果园的来历。
创立百果园之初,他的定位瞄准城市中产家庭,主要开在中高端小区周边,声称要“做更好吃的水果”,开到第3家店时,认为已经探索出了相对成熟的模式,百果园开启了加盟模式,并在2008年前后开拓了线上销售,后来还收购了“一米鲜”。
由于“死磕”品质,选品百果园严格要求,控制很严,对本来相对松散难管的加盟商,他们也是严格管理,还推出“不好吃三无退货”等服务措施,余惠勇因此一度赢得“水果疯子”的称号。
另一方面,这也正是日后百果园被指商品贵和加盟商难以盈利的原因,此次引起争议的言辞,其实余惠勇之前的表达也是保证品质,后来公司还表示被“断章取义”。
2010 年,百果园逐渐走出深圳,逐渐进入广州、上海等城市,2015年获4亿元的A轮融资后,并购果多美,打入北京市场。当年店面数量达到了1000家。
2015年前后,国内出现了投资热潮,百果园成为投资界的宠儿,2018年获得15 亿地的B轮融资,当年店面数量突破了3000家。
2023年初,百果园在港交所上市,成为“中国水果连锁零售第一股”,当年的店面数量突破了6000家。
740)this.width=740>
而早在2021年,余惠勇和妻子徐艳林就登上了富豪榜,财富30亿元,第二年上升到55亿元,为德兴首富。
徐艳林也值得一提。
她曾在老家当老师,余惠勇创业后才来到深圳。最初余惠勇反对夫妻一起工作,让她自己找工作。后来因为公司缺人手,当时的公司总经理偷偷让徐艳林到公司帮忙。
740)this.width=740>
余惠勇虽然默许了,但对妻子的工作严格限制。所以,徐艳林最初干行政岗,后来逐渐干门店管理、运营、配送、采购等,总经理辞职后,才在众股东的力荐下,担任百果园总经理。
上市后,百果园的总市值一度突破百亿港元,可惜,余惠勇反而跌出了富豪榜。
之后百果园在股市的表现,让人有些失望,上市首日最高价即为到目前的为止的最高价,接近7港元/股,而到今年初,最低一度跌到0.823港元/股,如今为1.73港元/股,总市值不到27亿港元。
余惠勇的身家已经大幅缩水。
当然,他仍然是亿万富豪,即使普通人眼里的2万的高薪,显然也是无法相比的。
不过,有样说样,百果园确实贵了不是一点半点,但是明码标价,对于消费者来说,你认为符合你的消费定位,那就去,认为不值,那就另找他家。
反正现在果蔬店、小摊多了去了。
他要教育,你可以不接受教育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