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男装领域,“金利来,男人的世界”这句经典广告语曾家喻户晓,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然而,这个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末的男装巨头,却意欲告别资本市场舞台。
前段时间,金利来正式发布公告,宣布将于7月2日撤销在香港联交所的上市地位,若进程顺利,这家拥有33年上市历史的品牌将完成私有化进程。此次退市动作源于公司董事会主席曾智明全资控股的广朗公司提出的要约收购计划,通过收购31.25%的流通股份,曾智明家族将实现对公司的100%控股。
据披露,这一退市布局早有规划。早在2024年末,广朗公司便以每股1.5232港元的价格发起要约收购,涉及资金总额约4.64亿港元。随着交易推进,曾智明家族及其一致行动人将通过此次收购达成全面私有化目标。
关于退市决策,金利来管理层给出了明确解释:过去20年间,公司从未通过上市平台进行任何形式的股权融资,上市身份对业务发展的实际价值已大幅弱化。公司认为,私有化后能够突破资本市场短期预期的束缚,更专注于制定符合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决策,同时规避信息披露、监管合规等带来的运营成本。
原本这一战略调整标志着金利来即将进入全新发展阶段。但是,在5月9日的法院会议上,金利来私有化方案遭遇否决。随后公司董事会主席曾智明签署公告,宣布私有化失败,金利来仍将保持港股上市地位。公告也强调,建议及计划失效,“将不会对业务、营运或财务状况造成任何重大不利影响。”
5月12日,金利来集团发布公告,公司股票于上午9时起恢复买卖。此次复牌,意味着金利来酝酿已久的私有化计划宣告失败。
作为男装领域的标志性品牌,金利来的发展历程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了传统男装行业的兴衰轨迹。金利来创始人曾宪梓于1968年以领带生产起家,1971年正式注册商标后,凭借“领带大王”的称号迅速打开市场。1992年,金利来集团有限公司在香港上市,成为内地男装市场的头部品牌。在巅峰时期,金利来不仅以领带占据细分赛道优势,更通过拓展商务休闲、皮具皮鞋等多元产品线,形成覆盖中高端市场的品牌矩阵。其终端网点一度突破1300家,2009年至2011年间收入与净利润复合增长率分别达13.39%和18.58%,堪称行业标杆。
然而近年来,随着本土男装品牌如海澜之家、利郎、七匹狼、柒牌等迅速崛起,金利来的市场份额不断被瓜分。从一家独大到品牌竞速,金利来开始走上下坡路。自2014年起,金利来的业绩出现持续下滑的情况,至2024年营业收入已降至12.19亿港元,净利润仅0.93亿港元,终端网点缩减至786家。
其实,金利来的困境并非个例。纵观业内其他品牌的营收数据,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2024年中国利郎收入同比增长3%,但净利润减少13.1%;七匹狼全年营收下降8.84%,扣非净利润暴跌60.86%;海澜之家与报喜鸟等品牌亦出现增收不增利的现象。
业内专家指出,当前传统男装企业普遍存在产品款式陈旧、生产模式僵化导致的库存积压问题,而男装需求相对固定、制作门槛低的特点又加剧了同质化竞争。
不过,与行业整体低迷形成对比的是,男装消费趋势却正发生着深刻变革。
比如,今年2月小米发布会后,雷军同款皮衣5分钟售罄的现象,就揭示出男装消费从实用主义向社交化、个性化转型的趋势。小红书上“男生穿搭推荐”相关笔记超千万篇,抖音“男生穿搭”话题播放量超990亿次,均印证了这一变化。如今的男性消费者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穿搭选择,而是倾向于更具时尚感的着装。
这一趋势对传统男装企业也提出全新挑战,不少品牌已经开始通过多元路径寻求突破。
此前,海澜之家与阿迪达斯合作推出性价比产品线,报喜鸟探索运动户外业务,均体现了品牌对市场新需求的响应。也有不少品牌借助科技研发来提升产品的功能性和竞争优势,像是七匹狼就在夹克中内置充气枕、发热按摩组件等创新设计;九牧王则从面料保暖科技切入,引入创新羽绒锁温面料、远红外升温纤维、气凝胶保暖科技等,升级打造包含太空裤、轻松裤、小黑裤、自由牛仔与高定西裤在内的“保暖五裤”系列产品矩阵,为注重品质的男士带来更加保暖有型的冬季穿搭解决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在消费者观念转变与产品升级的双重驱动下,中国男装市场规模正在持续扩大。据欧睿数据研究,2023至2024年市场规模近6000亿元,全球占有率稳定在20%左右,2025年有望进一步提升。
综上来看,随着市场竞争的加速升级和客群年龄的更迭,传统男装品牌需在产品创新、渠道变革与营销策略上持续发力,方能在新的市场环境中实现可持续增长。
从简单穿衣,到精细化穿搭,从“一套足矣”,到“全套武装”,中国男装行业正站在变革的风口浪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至于接下来,又有哪些品牌能够抓住时机,顺应市场,实现转型升级,在潮起潮涌的服饰行业瓜分更多市场份额,我们将持续关注。(鞠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