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世界银行预测称2024年全球经济将仅增长2.4%,低于2023年的2.6%、2022年的3%和2021年的6.2%。此外,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增速将放缓至2.7%,即可能是自2020年以来全球经济增速最低的一年。
美国的高利率大幅抬高了消费者和企业的借贷成本,可能导致今年经济增长放缓,而许多发展中国家则将可能因为债务问题陷入困境。利率高企、持续通胀、贸易下滑等因素将会让今年全球经济放缓。但OECD、IMF也都上调了今年中国经济增速预期,各方普遍认为,中国将继续是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
在全球面临这些问题的大背景下,世界经贸关系与产业链重构将何去何从值得关注。众所周知,过去几年,欧美国家以所谓“去风险”“脱钩”等理由,试图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从中国转移到所谓的“近岸”或“友岸”国家,导致了对全球化产生破坏性作用的产业链重构,部分欧洲企业也在加大对美国的投资。中国则大力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与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而且出口也在更多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市场转移。
现在,美国经济虽然保持强劲,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其利率保持着较高水平,无疑会持续抑制其制造业投资。其次,疫情期间美国的救市政策也许有利于稳定经济,但是通胀也大幅扩大了贫富差距并削弱了普通人的购买力,这也是造成拜登总统最新支持率仅有33%的主要原因。其三,美国正在全面推进人工智能应用,这将让大量白领岗位消失。因此,由服务业、能源行业等支撑的繁荣以及通胀、AI、高利率、贫富分化等带来的挑战,可能会冲击到美国制造业发展与商品消费购买力。
一项研究发现,当中国在美国商品进口中占比下降后,美国从墨西哥、越南等国进口的商品价格上涨了3%~10%左右,这些国家也增加了从中国的进口规模。在此情况下,如果这些国家建立独立的供应链,成本可能变得更高;而依赖中国的供应链也会增加物流、关税等成本,最终的代价则由美国消费者承担。这意味着,在美国推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的过程中,欧美可能面临长期的通胀压力,这种压力会传递到货币政策,使之不得不维持较高的利率水平,而这也会抑制其本土的制造业投资。
相比较而言,我国面临低通胀,利率也处于一段时期以来的较低水平。当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或其他受关税影响的产业向外转移后,其供应链仍然依赖国内的相关环节,这不仅体现在技术与品质优势,更重要的是规模化生产带来的成本优势。当欧美消费市场受通胀影响而对价格敏感度提升后,中国供应链成本优势会得到强化。中国较低的利率也带来一些优势,比如可以降低长周期的船舶制造融资成本,从而提高国际竞争力;比如扩大国际市场的人民币融资需求,并促进与中国的贸易,等等。同样,较低的利率也有利于我国企业制造业投资、数字化转型与研发投入。
这将形成一个全新的格局。我国将巩固中低端领域的供应链全球竞争力,同时,利用国内的市场规模、制造优势与低利率等,推动更多中国企业大规模投资于战略性产业。比如“新三样”确立了全球技术和价格优势,中国在成熟制程的半导体领域大规模投资和应用,也将深刻改变全球产业格局。美国利用补贴将境外供应链阻拦在其电动汽车市场之外,昂贵的售价正在让电动车市场增速持续放缓。
鉴于目前欧美持续的通胀、保护主义以及高利率,我国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应该趁机以自有品牌走出去,参与全球竞争。我国能够生产高质量、技术先进以及价格便宜的商品,是供应链优势的产物,与此同时,只有以自有品牌开拓全球市场,才能继续巩固产业链供应链;只有塑造更多像华为、比亚迪这样的“链主”反哺产业链,才能形成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从而向价值链中高端领域进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