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0)this.width=740>
艰苦岁月(雕塑)潘 鹤
近期,坐落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内的一座雕塑公园,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参观。在滴水湖环湖景观带的步道上,一位观众正出神地望着雕塑《岗》。这座反映风雪中戍边战士满面冰霜却依然坚守岗位的作品,令他深受感动。还有一群游客在雕塑《逐梦》旁驻足,用手机扫描二维码了解作品背后的新中国发展史。这座融合艺术之美、历史之美与自然之美的“24小时户外美术馆”,便是“人民形象”上海滴水湖中国名家主题雕塑园。
这座为城市建设与文旅融合增添活力的雕塑园,是临港新片区成立以来首个大型公益性文化功能性项目,由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实施建设。为保证雕塑园质量、让作品为公众带来可持续的审美体验,相关单位邀请国内老中青三代雕塑家代表成立了项目艺术委员会,对展示作品进行严格评审把关。据项目艺委会主任、雕塑家吴为山介绍,雕塑园将主题确定为“人民形象”,旨在通过艺术作品展现各行各业普通劳动者的形象,带领观众一同感受时代奋进的步伐和不同时期人民的精神风貌。
园中,既有刘开渠、萧传玖、潘鹤等老一辈艺术家的经典名作,也有中青年艺术家的创新之作。新中国成立以来四代雕塑家接力创造的这些优秀作品,不仅是雕塑艺术传承和发展的缩影,更是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的艺术再现。比如,潘鹤雕塑《艰苦岁月》,以真实而浪漫的艺术形象,记录下那段血与火交织的峥嵘岁月,成就了令人难忘的红色经典。
人民的形象,是新中国美术创作的重要主题,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美术工作者的人文关怀,充盈着几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雕塑园以这一宏大主题进行高标准定位,不仅增强了园区文化特色,也使组织者在遴选作品时有据可依,确保了雕塑作品的高质量、高水平,以及园区整体风貌的和谐统一,为特色雕塑公园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作品的选择关乎雕塑园的整体面貌。据项目艺委会委员、雕塑家孙伟介绍,最初入选的作品有上千件,项目艺委会经过两个季度的评审,才最终选出100件有代表性、符合主题的优秀作品。专业把关与科学统筹,得到众多雕塑家、相关人士、有关机构的认可。今后,园区还计划每年补充一定数量的雕塑,让更多优秀新老作品持续点亮公共文化生活。
原来在美术馆才能看到的雕塑,如今成为长期户外展示,以经典艺术满足着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其中,像黎明《崛起》、刘政《仲夏夜之梦》等作品,其高度均未超过70厘米。“公园有小坡地,所以,我们有意识地选择在园中放置一些小型作品,以更好地彰显雕塑的亲和性与人文气息。”项目艺委会委员、艺术评论家吴洪亮解释。精心的设计赢得游客好评。许多游客表示,平时很少有机会近距离、一次性欣赏这么多经典雕塑,滴水湖中国名家主题雕塑园为他们带来了一次轻松而愉悦的审美体验。比如,胡冰的《朋友圈》前常围着不少人。这是一件颇具生活趣味的作品,创作者塑造了一对坐在沙发上各自拿着手机刷朋友圈的母子。源自日常生活的雕塑,吸引了不少游客也坐在“沙发”上与之合影。一坐一照中,人们对平日或许并不熟悉的雕塑有了新认识、新感受。
建成后的雕塑园,不仅为临港新片区增添了一道亮丽的人文景观,连接起艺术与大众;更美化了城市空间、丰富了城市表情,为这片朝气蓬勃的热土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认为,雕塑园作为城市空间中的艺术聚集地与精神栖息所,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发挥艺术美育功能、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重要载体。滴水湖中国名家主题雕塑园的建设,充分彰显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不断成长的临港新片区与持续更新的雕塑园,将为城市带来新气象。
不盲目追求大型陈列空间、不对小型雕塑作品进行等比例放大、不设大说明牌而用小二维码……不盲于大而敢于小,不仅让城市雕塑更亲民,让经典作品更有原汁原味,还以艺术之美激活公共空间,以艺术之思涵养美好心灵。这种重视前期筹备和长期发展的建设理念值得肯定。我国雕塑公园建设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如今尚处于成长期,不能急于求成。进一步提升专业标准,为园区积累更多优秀雕塑作品;对一些不适应园区发展的雕塑作品及时进行调整;对园区的后期运营和维护投入更多成本等,都是雕塑公园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