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创新、变潮,老字号从“爆红”到“长红”还有多远?

创新、变潮,老字号从“爆红”到“长红”还有多远?

作者:     转贴自:新华社    点击数:2226


创新,老字号玩真的

这边,来自云南的老字号丽江百岁坊,推出了融合传统民族技艺精华与当下流行时尚元素的银制品,还为这些精美的创意申请了36件专利;那厢,以老城隍庙梨膏糖为基底研发,梨膏露饮料、梨膏露棒棒糖等创新产品受到观众追捧……使用更便利、空间更广阔、产品更科技,百年老字号们,创新玩真的。

个头太大、食用不方便,这是不少老字号拳头产品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展会现场,使用更便利已经成为不少品牌的主动追求。

老品牌能从历史的长河中流传至今,“品牌力”和“质量力”往往很有一手,将这样的竞争力从一个领域扩充到更广阔的N个领域,是不少企业的新做法。有的品牌积极拥抱直播、线上商城等新模式,展会现场不断传来网红主播们逛展推荐产品的声音;还有不少品牌开始进入更多的“相邻”空间,比如,拥有老字号品牌金徽酒、沱牌舍得的豫园股份,推出了专门为“酒精小白”们打造的酒精度较低的梅酒气泡酒。

src=http://www.ppzw.com/UploadFiles/20216218152793.jpg740)this.width=740>


5月29日,参观者在一家豫园老字号饭店展台前挑选商品。新华社记者方喆 摄

产品更具有科技含量也是老字号们的新特点。上海凤凰自行车有限公司品牌总监徐力介绍,凤凰自行车近年来开始进入电动助力自行车的新领域,切中了中长途通勤场景的需求,拓展了自行车原有1至3公里范围内的使用场景。一周充一次电即可的这一新产品,单价在数千元到上万元不等,也提升了客单价。

年轻化,也许意味着“换道”赛跑

以前店里的消费主流客群是“白头发”,现在能一下子转换为“黑头发”吗?孵化年轻的“子品牌”、引入“00后”设计师,老字号正在加速年轻化之路。

上海市第二食品商店总经理周雪松说,百年老字号的价值在于“老”,出路在于“新”。为了能形成“有区别度”的创新,第二食品推出了“二食肆”这一年轻化的子品牌,在店铺设计、产品研发、包装制作、销售服务上都结合了“国潮”与传统。

与此类似,创立于1909年的百年老字号乔家栅也推出了创新业态的“乔咖啡”。

“不断创新,才能顺应市场的发展。”上海乔家栅饮食食品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沈妍说,老字号转型成功的关键在于客群的年轻化,要不然传统老字号只会活在记忆里。

src=http://www.ppzw.com/UploadFiles/202162181522195.jpg740)this.width=740>


5月29日,参观者在一家老字号展位前挑选肉类产品。新华社记者方喆 摄

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吴良材眼镜,旗下潮流新品牌“高择”不仅玩起了“新零售”,还请来“00后”大学生做策划。

“以前很多跨界合作都是‘命题作文’,这一次,我们希望给予大学生头脑风暴的空间,创意可以天马行空,让年轻人回答年轻化的问题。”三联集团总经理柳昊雁介绍,企业与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建本科生产学研实践基地,校企联手既能让老品牌焕新,也帮助年轻人创意更好“落地”。

要“爆红”,更要“长红”

从曾经的“外国的月亮比较圆”,到现在的追捧“国货”,中国消费市场“口味”的变迁为老字号崛起创造了有利的大环境。推出网红产品“爆红”后,想要“长红”的老字号还有不少功课要做。

src=http://www.ppzw.com/UploadFiles/202162181540629.jpg740)this.width=740>


5月29日,工作人员在博览会现场手持各自企业的特色产品。新华社记者方喆 摄

“触网”正在为国货和老字号复兴带来更广阔的空间。在商务部认定的1128家中华老字号中,有近800家已经开启天猫旗舰店,其中,销售过亿的品牌近60家。

来自商务部的数据显示,一大批老字号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品牌影响力明显提升,整体呈现良好发展势头。根据对1128家中华老字号企业2019年经营情况调查,84%的企业处于盈利状态,1%的企业收支相对平衡;年营业收入达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占比接近50%。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微指出,在商品的传统基础功能之外,消费者更重视品牌体验、文化体验,这是消费升级的重要表现。顺应年轻人的消费潮流,在丰富消费体验上创新,老字号和国货才能保持竞争优势。

“老字号很多时候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了解乃至听说需要一定的文化背景,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年轻人的营销绝不是简单的‘激活记忆’,而是利用好厚重的历史元素,用更加通用的语言讲好品牌故事。”华东理工大学产品设计专业学生宋湉源说,老字号还需要做好营销推广渠道的年轻化,通过建立真正面向年轻人的自媒体矩阵等方式,“点亮”乃至创造老字号的“存在感”。